【十九大·理论新视野】文化教育界专家带您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在全国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宣讲家网摘编汇集了文化、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的精彩观点,提供全方位、系统化、多角度的理论阐释,带您一起深化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理解与认识。
文化
【文化自信】
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的内涵是什么?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郭建宁:
文化自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我们的精神基因、精神命脉;
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形成的革命文化,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动力;
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温儒敏: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一种肯定和坚守,信念与期望。文化自信是一种软实力,拥有这种坚定的自信,就拥有力量。
如何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温儒敏: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传承近代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这两个“传承”都还要落实到建设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要提倡开放的文化胸襟,既尊重和传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能理性地对待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吸收他种文化的优秀充分为我所用,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养分。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必须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文化自信的国民,特别要从对青少年文化自信教育抓起,这是重中之重。
【传统文化】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什么是传统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蒙曼:
每个人都有诗心,每个中国人都藏了一肚子的历史故事,每个中国人都有一套其来有自的行为准则,这就是中国的文化传统。近年来,通过党和国家的一些政策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经过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以及百姓本身具有的基因和自发的热情,传统文化已经从高大上,变得可以被百姓活学活用。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因。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徐克谦: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目光不应仅仅局限于四大发明、衣食住行、诗书礼乐、琴棋书画这些表层的、直观的方面,更应当关注在制度文化、思想文化,包括国家管理、社会治理、伦理价值观、哲学方法论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成就及其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蒙曼:
当前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把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阐释出来。这是文化工作者必须要做的事情,义不容辞。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徐克谦: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宝库,值得我们去重新加以认识,并进行创造性的阐释,以便为我们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资源。今天我们应该以更加自信也更加全面客观的态度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同时也以更加辩证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一切外来的优秀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为根基,以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为主体,“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建设当代中国的新文化,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教育
【“双一流”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双一流”建设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推动“双一流”建设?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郝平: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人民提供世界上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这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部分,要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双一流”高校责无旁贷,必须加快内涵式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由大转强的历史性转变。“双一流”高校是国之重器,体现的是国家核心竞争力。
在自然科学领域,要选准方向、突出重点,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勇立时代潮头,坚定不移走自己的道路,用新思想培育一代新人。
清华大学校长 邱勇:
世界一流大学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我们要深刻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扎根中国、融通中外,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推动时代潮流的思想文化,产出引领世界科技变革的创新成果,引领一流大学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坚持价值引导、立德为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创新能力,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实施全球战略,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创新人才。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