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宣讲轻骑兵 理论文库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17年宁德教育工作纪实

2018-01-25 14:51 来源:宁德网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叶陈芬 市教育局/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去年以来,宁德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用实际行动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努力让孩子们共享公平、优质的教育。宁德教育的发展令人倍感欣喜、充满期待。

教学研讨提升质量(左)红色教育代代相传(右)

教学研讨提升质量(左)红色教育代代相传(右)

补齐短板 夯实教育基础

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最近这几年宁德市一座座崭新的标准化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不少老牌学校也“鸟枪换炮”,塑胶操场、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硬件配置一应俱全。“现在孩子所在的学校,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配备都没得说。孩子开心,我们家长也放心。”市民徐先生一谈及孩子所在的学校便连声赞叹、满脸自豪。

徐先生的孩子在蕉城区第一实验学校(即原蕉城区蓝田学校)就读。去年,该校扩容项目全面竣工并于9月份投入使用。走进校园,崭新的教学楼、优美的绿化带、洁净的校园环境,无不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据了解,该实验学校目前总面积为66亩,扩建项目面积占46亩,新建教学楼2栋,新增学位683个,有效缓解了城区就学压力。

不仅是蕉城第一实验学校这样的老学校在实施扩容增量,众多新学校更是抓紧开工建设,教育布点规划蓝图中的学校(幼儿园),不断从纸上走出,靓丽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2017年初,宁德市启动中心城区教育补短板工作,经过多番调研、论证和征求意见,出台了《宁德市中心城区教育资源调整布局补齐短板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中心城区将新建普通高中2所、初中3所、小学5所、幼儿园11所,调整、扩容中小学11所,基础教育容量有效增加,新增幼儿园学位6570个至6840个(不含整改已办无证幼儿园的学位)、小学学位12775个至13435个、初中学位10650个、高中学位3300个。2017年全市已启动的41个教育补短板项目,16个项目已竣工,其余的25个项目在建,已完成投资8.75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3%。

薄弱学校焕发新貌

薄弱学校焕发新貌

为缓解“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幼儿入园压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每年都把公办幼儿园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2017年,全市共有26个公办幼儿园项目竣工,可新增学位6760个。同时,新开工了14个公办幼儿园项目,规划面积45379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14943万元。古田鹤塘坊下幼儿园项目封顶内装修、福安康厝乡民族实验幼儿园主体工程在建、霞浦海岛中心幼儿园基础动工……这些学校今年都将建成投入使用。市教育局还联合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出台了《宁德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及政府购买服务实施办法(试行)》,已认定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达112所,在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幼儿达79.68%。

抓硬件,更要强软件。宁德市开展了全市小学四年级语文、数学质量监测。初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视导,教学评价等工作,初步建立三级教学质量监控网络和学生成绩跟踪评价制度,中高考质量稳步提升。全市共有7所高中校课程被认定为福建省首批普通高中优质学科课程建设项目。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管理标准化学校创建,共有34所中小学通过省级评估认定,45所中小学被评为省首批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性建设学校。举办了宁德市第四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涵盖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40个学科组,各地共选拔出513名教师参赛。举办了全市中职教师微课比赛和优质公开课评审活动,分别有169名、59名教师参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全市共有4名教师在全国和华东的教学观摩赛课中均获一等奖。

精准扶贫 促进教育公平

走进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赤溪小学,展现在眼前的是宽阔、齐整的标准化运动场,塑胶环形跑道、篮球场、乒乓球桌等一应俱全;高高的行道树和形态各异的盆栽花木生机盎然……这些都无不体现着实施“全面改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计划给闽东教育带来的“红利”。

宁德市是老区、苏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财力不足,历史欠账较多,教育基础薄弱。近几年来,宁德市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切实增强“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切实增强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牢牢抓住“全面改薄”这一重大机遇,着眼全局,找准定位,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

“全面改薄”计划实施以来,宁德市依托工程实施,调动各类资源,既用好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倾斜支持政策,又强化薄弱学校的整体改造提升,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4年至2017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5.97亿元,新、改、扩建校舍面积31.4万平方米,完成教学设备采购类项目金额1.67亿元,项目实施覆盖义务教育学校612所、在校生23.8万人,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教学条件进一步提升,学校生活设施明显改善,教育信息化有力推进。

从“上好学”到“学无忧”。近年来,宁德市认真完善和落实贫困学生的国家资助政策,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帮助了更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2017年,宁德市共发放各类助学金、补助32472人、6498.80万元,共办理18394笔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放贷金额连续9年居全省首位。

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全市已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农村寄宿制寄午生学校有186所(其中小学76所、初中110所),受益学生14464人。在严格落实省定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宁德市推动各县(市、区)政府提高补助标准,已有蕉城、福安、福鼎、屏南、周宁、霞浦、古田7个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寄宿生在校期间食宿全免。寿宁县、柘荣县都按省定的补助标准实施了营养餐工程。

创新发展 激发教育活力

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2017年,宁德教育发展“新”字当头,通过创新,破解了教育发展中的体制机制性问题、薄弱环节和发展难题,增强了教育发展的活力。

创新义务教育学校组团发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城区学校“小片区”管理,拓展农村薄弱校“委托管理”覆盖面,推广“名校办分校、老校带新校、强校扶弱校”等办学模式,推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蕉城区教育局将全区26所小学分成7个片区;21所初中学校分成6个片区,城乡及区域强弱科学搭配。福安市教育局总结福安实小“集团化办学”先进典型经验,并将“小片区”管理推广到赛岐、甘棠集镇。福鼎市实行城乡联动管理模式,以城区的实验小学、桐南小学、桐北小学等三所学校为龙头,将全市城乡小学分为三个区域,整合提升了教科研、师资、组织管理等水平。在学前教育方面,由省级、市级示范性幼儿园结对帮扶相对薄弱幼儿园,开展城乡学前教育片区管理试点工作,建立“名园带新园、强园扶弱园”的管理模式。福安市第一实验幼儿园联合城阳中心幼儿园、亭兜小区幼儿园成立“第一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

创新现代教学模式。全市100%中小学校接入互联网,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达2兆以上,城镇学校出口带宽达4兆以上;学校普通班级多媒体教学设施配备率达100%,基本满足了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的基本要求。深化信息化教学应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升。2017年全市200多位教师在全国各类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大赛中获奖,163位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比获部级、省级优课。福安下白石中心小学、柘荣英山小学、福鼎二中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显著,获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表彰。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有效地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乡村学校的孩子们也可聆听到城里名师授课。

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7年,宁德市职业院校新增省级“二元制”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现代学徒制项目试点3个,获批省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1个、省职业院校专业群实训基地培育项目2个、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点1个,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进一步提升。先后组织2所高校和各中职学校负责人与宁德新能源公司、中铝铜业有限公司洽谈校企合作事宜,初步达成合作办学的意向。宁德师范学院与三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了校企合作订单班——三祥新材雏鹰班。宁德职业技术学院与6所中职学校共同招收“3+2分段制”学生109名,推进了中职、高职贯穿培养。

创新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宁德市制定了“选拔引进基础教育人才操作细则”,重点引进“985”、“211”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的博士、硕士毕业生和教育部直属师范类高校免费师范生,牵头赴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举办了两场招聘会,签约一批应届优秀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全面实施“宁德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出台了乡村校长助力工程实施办法和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办法,已调训首批参训人员150名。全市已基本建立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2230.89万元,覆盖322所乡村学校,受益教师6785人。持续开展教师校长校际交流工作,将一批优秀教师选派到农村基层学校,2017学年至2018学年各地共交流教师2792人,占应交流总数19.55%,其中骨干教师553人,占交流人数19.8%,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2017年,全市共64人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2名教师上榜福建省“最美教师”。

创新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宁德市持续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工作,全市218家学校食堂实现了食品加工和后厨环境的“网上直播”,学校食安管理人员、家长、学生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看到学校食堂饭菜加工制作全过程,守护了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信息技术普及应用

信息技术普及应用

不忘初心 谱写教育新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有质量”三字,醒目突出,重如千钧,清晰指明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一大着力点,也是新一年宁德市教育工作的方向。

持续推进教育补短板。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各县(市、区)和中心城区均已出台了教育补短板工作方案,全市总投资116.82亿元,计划安排各类教育补短板项目261个,力争用五年时间补齐教育领域短板。2018年,全市计划启动建设80个教育补短板项目,计划完成投资28.7亿元。

优化配置学前教育。努力做好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及政府购买服务实施工作,加快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工作,从2018年开始,适龄幼儿入读普惠性幼儿园占比递增5%,到2020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85%。力争2018年度创建1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和2至3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同时督促各县(市、区)创建10至20所县级示范性幼儿园。

加强基础教育内涵建设。抓好市政府《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内涵建设 提升质量的意见》的贯彻落实。深化义务教育组团发展,完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全面实行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强化教育教学监控管理,加强德育和学生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完善师资补充机制,建立健全中小学编制和岗位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以创新教师管理体制;健全以师德表现、教育实践能力和教学业绩为导向的职称评审机制,全面推行竞聘上岗和聘后管理制度,以建立职称正向激励机制;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在保持教师原有奖励性绩效工资政策不变的基础上,参照当地行政机关单位绩效管理奖考评办法和标准核定绩效管理奖,设立校长管理绩效奖,开展班主任考评奖励;强化教研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市教师进修学院研训大楼建设,强化市、县、校三级教研网络建设和制度建设,加大区域、校际间教研交流力度,构建全市一体化的教研体系;全面落实5年一周期教师全员培训制度,积极实施省、市、县三级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发挥好名师名校长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举办校长、教师及教研员高端研修班,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努力推动宁德市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高山巍巍,见证着宁德教育阔步前进的发展;大海汤汤,流淌着闽东人民尊师重教的情怀。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宁德教育正朝着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目标奋进!

相关链接

【关键词】

宁德师院医学院

2017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宁德医学高等院校筹建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将闽东卫校划归宁德师范学院,整合相关资源成立宁德师范学院二级医学院。目前,市政府已批复医学院建设方案;教育部已同意设立宁德师范学院医学院的护理、药学、医学检验三个本科专业, 2018年9月开始招生。

【关键词】

社区教育“宁德模式”

2017年,宁德市教育部门积极探索社区教育新模式,全市设立社区教育指导中心7个,设立乡镇(街道)校务委员会124个,依托中小学设立社区学校157所,聘任社区学校管理人员及兼职教师545人、志愿者1000余人;组建社区教育专家库。机构运作一体化、教育资源社会化、教育过程体系化和贴近民生、贴近产业、贴近文化、贴近治理的“三化四贴近”社区教育模式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10月,全国社区教育研讨会现场观摩在宁德市古田举办,力推社区教育“宁德模式”。

【关键词】

省市县共建宁德市民族中学

2017年,省、市、县建立共建宁德市民族中学机制并取得阶段性进展。市民族中学高中部搬迁至福安一中原校区,市民族中学现校区保留办初中部。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市教科院、厦门一中与宁德市民族中学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发动企业家支持市民族中学建设,泰禾集团等5家企业捐赠3000万元,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先生拟捐助3000万元。市财政已安排专项资金610万元,用于民族文化传承、“智慧校园”建设和体育场馆改造。目前,市民族中学已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关键词】

学校美育工程

2017年,宁德市实施了学校美育设备补缺和提升工程,投入美育专项经费1200万元(列全省首位),为400多所农村中小学配置了89台钢琴、62台电子钢琴、187台多功能电子琴、180套美术教学投影等美育教学设备,大大提升了宁德市基层学校美育软硬件建设水平。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宁德市 学校 幼儿园 教育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