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引领时代发展新潮流
宁德网
中国纪检监察报消息 《习近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重要讲话》一书近日在国内外出版发行。学习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回望“一带一路”建设从倡议走向实践、从愿景变为现实的伟大历程,感悟一个大国领导人面向世界、放眼未来的思想光芒
“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主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一项重要实践,闪耀着一个大国领导人面向世界、放眼未来的思想光芒。
从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到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从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了中国方案,提供了全新选择。
多元互鉴——
“一棵大树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
自近代开始,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经济全球化主要是在西方国家引导和主导下进行的。全球化因此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西方自由民主制度与价值,同化或消除国际社会中“异己”成分的过程。
与一些西方国家坚持在全球化进程中“得救的道路只有一条,正确的生活方式只有一个,真正的价值结构只有一个”的一元史观不同,习近平主席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理念,他指出:“正如一棵大树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一样,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他主张,全球化应承认和尊重世界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不同国家应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应有属于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不同类型国家应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任何国家都无权诱导或强迫别国屈服于自己的意志。
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发展都是第一要务。但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否获得成功,归根到底要靠自身的努力,走自己的路。“要求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是办不到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历表明,照搬西方模式在实践中不仅不能解决自身发展问题,反而会导致社会矛盾增多、社会秩序混乱。一些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强行推广自身价值观和社会制度,肆意干涉别国内政,更使许多国家和地区深陷动荡、冲突、战争的泥潭。
发现时代症结,回应时代关切,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任何国家都不能成为其他国家命运的根本改变者,任何国家都不能把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其他国家身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一个前置条件。只有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获得足够尊重,才会有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全球化才能沿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将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复杂性转化为共同发展活力和动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倡尊重文明多样性,世界上的各种发展模式只要是各国人民根据本国国情自主做出的选择,就具有其价值与合理性。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和而不同,止于至善”。不同国家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多种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利益交融,优势互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共赢共享——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越来越多国家迈入发展中国家行列,世界各国能够分享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需要通力合作来加以应对的全球性问题与挑战也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国家在现有国际机构中拥有更大话语权,在国际规则设立上占据主导地位,不同国家在以往的全球化进程中事实上处于一种不平等地位。在“你赢我输”等思维的影响下,一些西方国家为维护自身霸权地位,不愿看到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发展;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这不仅加剧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两极分化,也给世界和平稳定带来不确定性,一些地区甚至出现逆全球化趋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面对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习近平主席给出了答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2014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合作共赢是普遍适用的原则,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而且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其他领域。
2015年,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主旨演讲中,他再度强调:“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
“我们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强调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倡导各个国家通过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把本国利益同其他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在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给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赢得更多的机会,切实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开放包容——
“反对大小通吃、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
过去500多年来,无论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还是霸权主义,都带来对立与分裂,制造矛盾与冲突,人类社会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殖民时代,世界各国只有通过武力和战争才能确立自己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冷战期间,遏制或被遏制、征服或被征服、摧毁或被摧毁成为国家间关系的重要方面。冷战结束后,虽然合作、和谐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方面,但许多西方国家依旧把“零和博弈、你兴我衰”视为全球化的重要构成,否定不同国家和平共处的可能性,认为大国的兴起必然会挑战现有国际秩序,必然会与其他大国产生矛盾、对抗和冲突。
对此,习近平主席在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始终强调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强调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我们主张包容,反对大小通吃、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各国应当致力于建设一个包容的世界,摒弃对立、对抗因素,建设更具有超越性、平等性、和平性、包容性和建设性的伙伴关系;新兴大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传统大国一道成为现有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支持者和贡献者,减少根本性利益冲突,拓展合作空间。
一直以来,中国都在为世界的发展积极贡献自身力量。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将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细化实化、落地落实的重要举措。如今,“一带一路”建设在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就,已经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更是郑重承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预示着中国将继续与世界携手,共商共建共享。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秉持这样的方向,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欢迎,被写入联合国多份决议和文件。这一重要理念对打造富有活力、开放共赢、公正合理以及平衡普惠的新型全球化的重要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显现。
(作者李文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