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宣讲轻骑兵 新闻速递

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1-02-25 15:3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并把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进行部署。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我们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用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努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更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产业兴旺有利于推动农村各项事业振兴。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才能更好吸引在外优秀人才、务工群众、大学毕业生回乡发展,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乡村产业能够持续带动农民增收、不断满足其物质生活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满足农民在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振兴。抓乡村产业发展客观上要求基层党组织强化自身建设、推进组织振兴,加强对群众的组织引导,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产业兴旺有利于打通城乡经济循环堵点。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因素。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最大堵点之一是城乡间要素流通不畅;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最大的潜力空间在农村。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不仅有利于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更好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而且有利于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

产业兴旺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产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在脱贫攻坚中,许多贫困地区因地制宜,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了脱贫摘帽。但总体看,脱贫地区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还不强。从实践看,凡是富裕的乡村,大都有主导优势产业,广大农民能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充分就业、不断提高收入。因此,只有乡村产业蓬勃发展,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稳定发展、高质量发展,才能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效防止返贫和新的贫困发生。

产业兴旺有利于增进广大农民福祉。乡村产业进一步发展起来,不仅能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让更多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而且有利于解决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还能使农村“人气”越来越旺,加快乡村建设进程,让农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比如,在脱贫攻坚期间,一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既能获取收益,又能兼顾家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产业兴旺有利于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当前,我国粮食供求依然处于紧平衡状态,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粮食安全问题不能有任何闪失。要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中合理布局种植结构,引导农业资源优先保障粮食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保证粮食产量和质量稳定,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因地制宜促进乡村产业加快发展

乡村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总结推广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路径。近年来,一些地方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狠抓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乡村产业迸发出旺盛生机和活力。

精准选择产业。当前,我国乡村产业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等问题突出,品种、品质、品牌都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立足当地特色资源选准产业,没有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发展产业。要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立足资源禀赋,精准选出最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迅速扩大规模,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由粗放分散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产业从单一种养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更好发挥乡村农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

抓好教育培训。发展乡村产业的主体是农民。只有经过全面教育和培训,广大农民群众才能提升综合素质,让脑子灵起来、思想活起来、志气强起来、尽快富起来。要统筹用好各类培训资源,分类建立培训档案,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农民怎么方便就怎么开展培训,把培训办到乡村农户、田间地头。坚持集中培训与现场实训相结合、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提高培训效率,开展好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培训,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做好技术服务。振兴乡村经济,根本出路在科技。要针对乡村产业发展薄弱环节,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统筹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等技术力量,构建“产、学、研、用”联合协作机制,打通科技进村入户通道,把科学研究、实验研发和推广运用结合起来,实现问题就地攻关、技术就地集成、成果就地转化。加强科技兴农、智慧兴农,把技术服务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围绕种、养、加、销关键环节,为群众提供育种育苗、田间管理、疫病防治等技术服务。

统筹资金筹措。贷款难是发展乡村产业最突出的堵点和痛点之一。要积极探索创新融资模式,综合运用财政资金、市场化基金、信贷、担保、保险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同时也应注意到,产业发展是市场行为,财政不能大包大揽。

优化组织方式。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逐步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是发展乡村产业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要因地制宜研究推广合适的组织方式,积极培育各类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交给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办,提升生产组织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近年来,一些地方结合自身实际,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连接大市场的作用和合作社承上启下、组织动员力强的优势,有力保障了农民土地流转、务工及入股分红等收入,实现从农户“各自为战”向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

深化产销对接。产销对接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采购者节本增效,解决小农户分散经营和农产品集中流通的矛盾,实现农产品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有效衔接。加快完善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既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发展农村电商,着力形成要素集聚、主体多元、渠道畅通、机制高效、规范有序的现代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

完善利益联结。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富裕农民,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模式设定,明确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上所处环节和所占份额,形成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增加农民群众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充分盘活农村土地、房屋和集体资产等“沉睡的资源”,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开辟更多增收门路,让农民更多受益。

加强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发展乡村产业、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在合作社上,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结合实际探索推广“村企合一”“村社合一”等模式,把党建触角延伸到产业发展第一线,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和服务发展的能力,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提升抓乡村产业发展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既需要过硬的能力水平,更需要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必须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坚持抓具体抓深入,大兴调查研究、真抓实干之风,把问题搞透、把路径搞准、把措施搞细,不断提升抓乡村产业发展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深入实际、摸清实情。我国广大农村千差万别,各地发展条件、产业基础大不相同。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本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看清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弱项。深入开展市场调查,精准确定和细分目标市场,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规划好产业发展布局,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广大“三农”干部要多到田间地头走走,多到农民家里坐坐,切实弄清农业农村的新变化、新需求,掌握更多实情,努力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行家里手。

研究问题、破解难题。产业振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都可能遇到困难和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发扬斗争精神,越是任务重、困难大,越要知难而上、迎难而进。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到困难大、问题多、群众意见尖锐的地方去,到乡村产业推进困难的地方去,找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领导领衔、组建专班推进等方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推进,在研究问题、破解难题中不断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产业发展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咬定目标、久久为功。在政策设计上,既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又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在工作部署上,做到周密细致、可操作性强,及时、全面、到位地开展大学习、大培训,使干部干有方向,群众干有方法。在监督检查上,盯住关键少数,抓住关键问题,对落实不力的问题进行追责问责,确保任务高效推进、圆满完成。

(作者为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25日 09 版)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