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宣讲轻骑兵 新闻速递

从百年党史中品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

2021-05-27 10:0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品读百年党史,不难得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标”,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释放源源不断的强大理论力量,指引着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从百年党史中品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胸襟

恩格斯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扎根中国大地,与中国的生动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发展。从百年党史中品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胸襟,就是品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开放包容发展。

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品读百年党史,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不同时期的使命任务相结合,创立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聚焦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聚焦中国改革的生动实践,中国共产党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的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命题。伟大时代呼唤伟大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一个又一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创立,从来都不是封闭僵化的固守教条,而是紧扣时代命题在开放包容发展中创立的,这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胸襟,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之“源”。

从百年党史中品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贡献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既继承马克思主义中普遍性、共性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又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特殊性、个性的内容。共性、普遍性寓于个性、特殊性之中,中国特色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不仅适用于中国,也有适用于国情相近的那些国家和民族的内容。从百年党史中品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贡献,得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即共产党执政后必须遵循的、反映党执政本质和必然性的法则和客观要求。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共产党并未成为执政党,马克思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论述并不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党情、民情,从执政理念、执政目标、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等方面,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使共产党明晰了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怎样执政的理论认识,勾勒了共产党治国理政所要达到的愿景,并明确了为了完成执政目标而采取的具体行动、途径和方法。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化和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过程、指向等的必然性法则。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运动还是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依据,立足中国国情,从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根本任务、价值追求、党的领导等方面,深化和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即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既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必然依据不同国情呈现其特殊表现形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注重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考察,从整体逻辑、内在机理、表现形式等方面,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等实质性方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深化和丰富了对“三大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之“花”。

从百年党史中品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

理论品格即理论自身的品质与风格。品读百年党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彰显了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的理论品格。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坚持实事求是地回应时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实事求是地回应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不同时期的时代命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面临如何处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中国道路与苏联道路、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关系等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中国道路。中国要不要改革?怎样推进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持实事求是,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于现实进行理论创新创造,形成了系统科学的思想体系。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注重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深刻洞察并回应人民的具体需求。从“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系列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掷地有声的宣言,从“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评价标尺,均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的理论,注重实践提炼中丰富完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都是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基础上总结提炼升华而成。从“三步走”战略目标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两个务必”到“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党指挥枪”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均来源于中国具体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完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彰显了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这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之“根”。

从百年党史中品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实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品读百年党史,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效。

“站起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站起来”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主题,也是这一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面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并开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在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各地军事力量对比等分析下,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它指引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

“富起来”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人民富裕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础与底色,“富起来”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主题,也是这一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理论、论十大关系、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等理论方针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独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富起来”的伟大跨越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时期,在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等理论推动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

“强起来”是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的伟大课题,“强起来”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主题,也是这一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制定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科学统筹、运筹帷幄,真正带领中华民族迈向“强起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效,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之“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基地、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