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宣讲轻骑兵 新闻速递

《瞭望》专访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张彦:推动“闽派”特色文艺蓬勃发展

2023-04-08 13:06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瞭望》

◆在历史发展中,福建文化既保有中原文化的厚重博大,又传承闽越文化的古朴风韵,还浸染海洋文化的绚丽斑斓,为福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丰厚滋养

◆“红色三绝”系列,《山海情》《爱拼会赢》《一诺无悔》《那山那海》等电视剧精品,《古田军号》《谷文昌的故事》《听见光》等电影力作接续涌现,在选题上聚焦福建故事,在艺术上展现福建风格,在内涵上彰显福建精气神

◆文艺创作生产的集群化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集群化有利于文艺资源共享,提升各类文艺创作要素的利用率,实现文艺创作的“规模效益”

◆近年来,一批主旋律精品力作的“走红”,折射出观众对优秀主旋律作品的热切期待,让“正能量”成为了“大流量”

在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福建省共有10部作品获奖,获奖作品数量在全国领先,取得历史性突破。

这些年,“闽派”特色文艺蓬勃发展,其背后有何“密码”?为此,《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彦。

“闽派”特色文艺现象不断涌现

《瞭望》:在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福建省共有10部作品获奖,取得历史性突破。这个历史性突破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彦:在本届“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福建省与相关单位共同申报的作品有多部获奖,省委宣传部获得“组织工作奖”。获奖作品中,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父辈》,图书“足迹”系列荣获“特别奖”,另有2部电视剧、2首歌曲、1部纪录片、1部戏剧、1部图书荣获“优秀作品奖”,获奖总数在全国名列前茅、为历届最多。

这个成绩的取得,是福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大力推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结果,反映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艺战线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的良好风貌,也展现了福建省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就主要突破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创作题材看,主旋律更加突出,领域更加广泛。获奖作品主题鲜明、题材多样,与建党百年相呼应、与人民心声相契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既有展现脱贫攻坚、闽宁协作、晋江经验、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现实题材的创作,也有反映革命先辈、基层干部、普通百姓、海外华侨等不同群体的作品。

从作品质量看,充分尊重艺术规律,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更加紧密。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牢牢把握时代主题,坚持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注重用艺术的形式展示思想的力量、历史的伟大,让作品既有雄健凛然的筋骨,又有丰富饱满的血肉。比如,电视剧《山海情》坚持平民视角、国家叙事,通过人物的塑造、情节的铺展、艺术的渲染,生动讲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时代故事,充分展现了东西部扶贫协作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

福建立项出品的电视剧《山海情》获“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白玉兰奖”等(福建省委宣传部供图)

从综合效益看,“双效统一”更加凸显,涌现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我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紧扣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创作生产既有立场又有市场的文艺精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比如,由福建省委宣传部和华夏电影联合摄制,福建省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就是主旋律题材电影市场化的典型案例。该片用微观视角呈现宏大主题,用百姓生活折射时代变迁,拉近主旋律作品和观众的心理距离,有力弘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电影取得超31亿元的票房成绩,在全社会引发观影热潮。

从组织方式看,国有文化单位作用有效发挥,社会参与更加广泛。党委宣传部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调动行政主管部门、专业机构、社会力量以及全省各地优势,共同打造精品力作。图书《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戏剧《侨批》、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等获奖作品,既有国有文化单位发挥主导作用,又有民营文艺机构的市场化运作;既有以我省为主的创作,也有国际顶尖创作团队的深度参与、省际间的通力合作、两岸艺术家的联袂演出,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元参与的“大创作”格局。

《瞭望》:这些年福建创作了一大批高水准的文艺精品,获得广泛赞誉,被称为“闽派”特色文艺现象。与其他地方文艺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张彦:能不能称为“闽派”特色文艺现象?对此,我持谨慎态度,但确实有专家和同行在使用这个概念。我认为这是对我们的肯定和鼓励。

一是福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闽派”特色文艺继承了鲜明的红色基因。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近年来,福建抓住百年党史中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加强整体性挖掘、系统性梳理、系列性开发,通过集中创作一批红色题材的影视剧、戏剧、舞蹈、歌曲等,艺术地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比如,“红色三绝”系列电视剧(《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绝密使命》)反映了革命战争时期,福建先辈先烈们英勇斗争的历史事迹和突出的革命贡献,有力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生动鲜活的可视化教材。

二是福建文化多元、兼容并蓄,“闽派”特色文艺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新时代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历史发展中,福建文化既保有中原文化的厚重博大,又传承闽越文化的古朴风韵,还浸染海洋文化的绚丽斑斓,为福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丰厚滋养。比如,获文华大奖的戏剧《踏伞行》,立足于千年莆仙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艺术特征,挖掘与现代精神共通的题材,于古典中彰显当代审美意趣,以古朴优雅的唱腔、简洁精致的舞美、丝丝入扣的表演赢得广泛赞誉,被专家誉为“古老剧种传承发展的里程碑作品”“戏曲守正创新的典范”。

莆仙戏《踏伞行》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福建省委宣传部供图)

三是福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闽派”特色文艺反映了伟大的时代精神。福建是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福建人敢为人先、爱拼会赢,40多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绘就了一幅气势恢宏、磅礴壮丽的改革画卷,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立足现实、扎根大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弘扬时代精神,是“闽派”特色文艺的突出特点。比如,党的二十大期间,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那山那海》,以宏大的时代视角讲述了闽东畲乡群众秉持“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理念,实现摆脱贫困、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

四是福建侨海资源优势明显,“闽派”特色文艺联结起了海内外华人的情感,体现了开放的文化特质。福建是著名侨乡,1580万闽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我们深挖海丝文化内涵,展现侨乡文化魅力,让文化的力量跨越山海、超越国界、直抵心灵。戏剧《侨批》以世界记忆遗产“侨批”为线,运用华侨华人喜爱的歌仔戏,讲述一段福建人下南洋的故事,以侨为桥、以文传情,唤起了乡愁记忆,展现了家国情怀。近期《侨批》晋京参加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剧目展演”,吸引新加坡、印尼、美国等众多国家侨胞线上线下观看,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反响。今年还将赴海外开展巡演。

《瞭望》:在不同阶段,“闽派”特色文艺是否有突出范例?比如,过去大家对闽派批评、闽派诗歌印象深刻,这几年“闽派”影视剧异军突起。能否分别谈谈?

张彦:福建是文化富集地带,自古有“海滨邹鲁”之称,孕育出朱熹、蔡襄、林则徐、严复等一大批光耀史册的历史文化名人。这些年,福建文艺生生不息、蓬勃发展。作家王蒙曾指出,当代文艺评论的京派、海派与闽派三分天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涌现出张炯、谢冕、孙绍振、陈晓明、南帆等一批闽派批评代表人物,在当代文艺思潮中扮演着领潮人的角色。

闽派诗歌始终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福建和北京、四川曾被称作中国当代诗歌的“金三角”。冰心、林徽因、郭风、蔡其矫、郑敏、舒婷、汤养宗等福建诗人享誉全国。闽派诗歌的海洋气质非常突出。中国海洋诗会落户宁德,已经在霞浦举办了首届活动,汤养宗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是闽派诗歌取得的又一突破性成就。

“诗歌海岸·青春霞浦”诗刊社第36届青春诗会在福建宁德霞浦成功举办(福建省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闽派”影视剧异军突起。“红色三绝”系列,《山海情》《爱拼会赢》《一诺无悔》《那山那海》等电视剧精品,《古田军号》《谷文昌的故事》《听见光》等电影力作接续涌现,在选题上聚焦福建故事,在艺术上展现福建风格,在内涵上彰显福建精气神,多部影视剧获“五个一工程”奖、“金鸡奖”、“百花奖”、“飞天奖”、“金鹰奖”,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我们积极推进影视强省建设,推动全国影视优秀创作力量、优质行业资源来闽采风采访、合作创作,促进“闽派”影视剧的脱颖而出。

一是加强孵化培育。实施福建重点影视剧选题工程,建立“闽派”影视剧选题项目库。“十四五”期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要时间节点,从福建特色故事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压茬推进近60部影视剧生产项目,包括展现福建历史文化名人的电影《林则徐》《陈嘉庚》《林徽因》,讲述中国菌草技术援外故事的电视剧《幸福草》,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等。

二是加强引进服务。扎实推进“便利福建”建设,上线福建省影视剧拍摄云勘景平台,在严格依法审批前提下大幅缩短审查时限。据业内反馈,福建已成为全国影视剧服务优良、审批快捷的省份之一。2022年,吸引《中国兵王》《检察风云》《对手》《向风而行》等100多个剧组到福建取景拍摄。

三是加强扶持引导。近年来,我省出台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影视扶持政策体系,加大对影视剧组从拍摄制作到发行放映的全流程全方位扶持,常态化组织中国影视剧名家福建故事采风活动,强化影视基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举办中国电影编剧周和中国电视制片大会,实现“以节促产”,推动创作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艺术震撼力强的作品。

文艺生态孕育百花齐放

《瞭望》:这些年“闽派”特色文艺为何能取得如此亮眼成绩?背后有哪些原因?

张彦:独木不成林。这些年“闽派”特色文艺取得较好成绩,主要得益于福建文艺生态建设。有了良好的生态,各艺术门类会互相影响,优秀作品也会不断涌现,推动福建文艺园地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

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和支持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福建各级党委政府把文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落实中央支持文艺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定本地支持文艺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文旅、广电、文联等部门(团体)协同推进,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文艺工作新格局。我们经常与文艺界的朋友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心愿,尊重他们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努力把对文艺工作者的引导和团结落到实处。

体制机制的创新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首先是建立健全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的体制机制。我们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发展,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支持他们做大做强,提高创作生产能力。近年来,文艺队伍构成更加多样,有国有的、也有民营的,文化工作室、独立制作人等新的文艺组织、文艺群体不断出现。我们通过畅通联系渠道、健全沟通机制,加强团结引领。各类重点文化工程、文化项目、展演展示等,都向他们敞开大门,让他们参与进来。影响力很大的电视剧“红色三绝”,就是退休的老同志策划创作,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支持推动,外省企业也积极参与进来。其次是优化文艺评价机制。评奖和评论是营造良好文艺环境的两手。一方面要鼓励、奖励。我们规范百花文艺奖等奖项的评奖程序、明确评奖标准,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力,发挥重大文艺奖项的“风向标”作用。一方面要点评、批评。对于重点文艺项目,从题材策划、大纲论证到作品研讨,邀请省内外专家全程指导,引导提升创作水平。再者,完善专项资金扶持管理机制。改变“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使用文艺发展、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等专项资金,精准扶持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

文艺创作生产的集群化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集群化有利于文艺资源共享,提升各类文艺创作要素的利用率,实现文艺创作的“规模效益”。随着福建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文艺创作生产的基础条件越来越好,实现了高层次的跨越,呈现出集群化。厦门大学、集美大学成立了电影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等多所高校的艺术、传媒等专业也不断发展壮大。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视剧大会落户厦门,丝绸之路国际纪录片大会落户泉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IM两岸青年影展等节(展)影响不断扩大,“影视热”辐射全省。我们培育了以全域影城为方向的厦门影视基地、以海洋为主题的平潭影视基地、以山水取景为重点的泰宁影视基地,实施福建特色影视外景摄制地培育计划,陆续引入影视生产创作、特效制作等各类企业超过1500家,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影视基地格局。从项目策划、创作制作到宣传推广、人才培育,逐步建立起文艺创作生产的全链条、大集群。

“正能量”完全能获得“大流量”

《瞭望》:“主旋律”创作很难,而这些年福建主旋律精品力作出现很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爆款”,其中有什么工作机制?有哪些经验可推广?

张彦:近年来,一批主旋律精品力作的“走红”,折射出观众对优秀主旋律作品的热切期待,让“正能量”成为了“大流量”。在主旋律作品创作中,我们有以下体会。

首先,坚持服务人民不动摇。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主旋律作品要自觉以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在人民生产生活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歌颂光明、抒发理想,给读者、观众、听众信心和力量。

其次,推动主旋律作品的呈现方式不断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把握人民对文艺作品质量、品味、风格等的期盼,敢于选用一批有活力、崇德尚艺的新生代文艺创作团队,提升讲故事的能力和技巧,适应观众当下接受特点,这样才能创作生产更多体现时代特点、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更好满足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再者,加强创作指导、宣传发行,把更多优势资源聚集到主旋律作品生产上。实施影视剧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坚持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集中力量、集聚资源,组织和支持主旋律作品创作,注重选题策划“选好苗”、采风采访“育好苗”、项目论证“管好苗”,探索和用好重点文艺项目月报制度、“火花茶会”艺术精品策划论证机制等,形成有序衔接、滚动实施的主旋律作品创作生产格局。同时,积极抓好宣发工作,让主旋律作品传之有道。

第四,重视与国内外高水平团队合作,博采众长、借力借势。实施“拍在福建”推广行动,通过聘请专家、引进优秀团队和人才、对外交流等,助推文艺精品打造。比如,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邀请两届奥斯卡获奖导演柯文思执导,以外国人的视角,生动讲述中国人民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展示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让“闽派”特色文艺更上层楼

《瞭望》:未来“闽派”特色文艺如何持续辉煌、更上层楼?

张彦:福建文艺创作和自身相比,确实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有努力空间。比如,各文艺类别发展还不均衡,有些类别缺乏在全国有影响的扛鼎之作,高层次艺术人才和优秀创作团队较为缺乏。这些瓶颈,需要我们进一步突破。

福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树立“争优争先争效”意识,推动理念、思路、内容、方式等全方位创新,积极探索“闽派”特色文艺发展之路,用心用情用功打造更多具有福建文化标识的文艺精品,推动新时代福建文艺事业实现新跨越、新发展。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工作导向和价值取向,立足丰厚的文化资源,整体布局、超前谋划,加强对优势门类艺术创作主题、数量、周期的总体设计、全面推进,持续在长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歌曲、广播剧、电视节目上下功夫,加大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力度,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全面提升“闽派”特色文艺影响力。

二是提升自主创作能力。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深入挖掘“福”文化、红色文化、朱子文化、闽台文化、海洋文化、船政文化、侯官文化等重要资源,提升文艺创新创造能力,打造“福建原创”文艺品牌。持续优化文艺创新生态,坚持汇聚各方资源,壮大以国有文化单位为带动,以社会文艺团体、民营文化企业为支撑的创作力量,推进全要素汇集、全产业链培育、全生命周期扶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良好环境。

三是建强文艺“闽军”。发挥闽籍优秀艺术家的传统优势,结合福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和部分热心文艺事业、社会联系广泛的老领导老专家的工作热情,进一步推进“闽派”特色文艺特色的形成。着眼后继队伍建设,注重为文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突出对文艺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骨干人才的长期培养,建立健全有步骤、有层次、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邀请全国名家和闽籍知名艺术家支持、帮助福建文艺事业发展,合力建设一支德艺双馨、专业均衡、结构合理、数量稳定的文艺人才队伍。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瞭望》

编辑:林宇煌

审核:林翠慧 林珺

责任编辑:林宇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