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宣讲轻骑兵 专家视点

颜晓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4)

2017-08-12 16:33 来源:宣讲家网

二、科学制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

党的十九大要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意志,这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大局、民族复兴的前景。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提出了科学的治国理政方法论思想,对这个行动纲领的制定,起到了基础性指导性的作用。

(一)科学判断形势,增强忧患意识

形势是战略的基石。毛泽东在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后作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战略决策,是基于对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对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强弱分析的准确判断。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也是基于改革开放前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判断,以及一个时期内不会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基本判断。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

怎么样科学判断形势呢?

第一,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

在科学判断形势、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就能够保证战略决策以及行动纲领的科学性。行动纲领的全局性,就在于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驾驭治党治国治军多重任务,统筹推进总体布局,协调推进战略布局。行动纲领的战略性,就在于着眼实现奋斗目标的重大问题,扭住前进路上的主要矛盾,抓住根本,举一子而活全盘,动一着而定胜负。行动纲领的前瞻性,就在于将近期、中期、长期目标连续起来谋划,未雨绸缪、防控风险,从决策部署之始就立足功成在后,建历史功业,谋后人福利。如果不观天下大势,不懂脚下土地,不察党的脉动,就不可能制定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这些都要依赖于对新形势下世情国情党情的准确研判。

就拿认识世情来说。当今世界,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大国关系进入全方位角力的新阶段。全球治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治理正在向各国通过制定国际规则、相互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全球地缘政治棋局发生重大变化,亚太地区成为大国战略竞争和博弈的焦点。综合国力竞争发生重大变化,竞争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全面展开。我国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深刻调整最重要的动因,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正在转化为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正是基于对世情的这一科学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变革的大棋局中精准确定中国的定位和走势,以中国发展的大战略运筹国际关系影响世界变化,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治大国与交天下相容互济,营造了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一带一路”建设,上溯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下启人类文明更加美好未来,面向亚欧非大陆,辐射三大洋海域,将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世界的繁荣发展紧密联通在一起,将中国的开放战略展现在大手笔的“一带一路”框架内,将中国的大国外交注入共利共赢的务实内涵。

第二,居安思危、知危图安。

新的发展阶段,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形成矛盾集合体、多样性风险的严峻挑战。伟大梦想决不是轻轻松松、顺顺当当就能实现的,外有阻力和压力,内有困难和风险,机遇和挑战并存、动力和风险共生,必须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民族复兴的前景既不是铺满鲜花的坦途,也不是布满陷阱的绝境,而是重大机遇期与高风险期相互交织,是敢于斗争、开创未来,用伟大斗争赢得伟大胜利。

习近平在“7·26”讲话中要求全党,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二)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7·26”重要讲话要求我们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那么,怎么理解阶段性特征呢?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十七大报告是怎样分析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呢。十七大报告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从十七大对当时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表述,我们看现在10年过去了,一方面当年的一些新特征现在仍然表现出来,同时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社会发展也出现很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形成了新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就需要深入认识和分析当前形势下我们新的阶段性特征是什么,怎样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我想有这么几点。

第一,要有“三个思考”大视野。“7·26”讲话提出了“三个思考”的大视野。第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第二,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第三,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

第二,要牢记“两个最大”保清醒。“两个最大”就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切都要从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第三,研究“一个更准确”察变化。“7·26”讲话指出,要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于我国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是什么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十三大报告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三个同时存在”,这就是: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占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状况,同时存在。

十五大报告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概括出“九个历史阶段”。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又是不断变化、具有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发展阶段。

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变化来看,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看,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从改革开放前的较低水平、改革开放后的中等水平,到现在和今后30年的中高水平。

从初级阶段的具体阶段看,我国初级阶段已经处于初级阶段与现代化的衔接过渡期。我们现在处于走出初级阶段的酝酿加速期,处于初级阶段的质量水平提高期,处于初级阶段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跃升期。

第四,要着力“四个更好”明举措。“7·26”讲话提出了我们发展的“四个更好”的要求。这就是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颜晓峰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