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宣讲轻骑兵 专家视点

徐奇渊: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4)

2017-12-07 15:36 来源:宣讲家网

二、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成就以及面临的风险

首先,中国金融市场在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取得了长足发展。

社会融资总量。融资资金来源有:银行贷款是最重要的一项,还有债券市场、信托、保险等资金来源。我国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77万亿。到了2016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到156万亿。在五年中几乎翻了一番。社会融资总量中体现出银行市场、贷款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的发展,体现了金融市场体量的飞速扩大。

市场行为主体。金融市场行为法人单位数量从2011年的5万多家已经到2016年的11万家,也正好扩大了一倍。

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融资结构主要分成两块: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融资资金的需求方、供给方之间没有中介。比如说在股票市场上的融资或是债券市场上的融资,融资中间没有银行这样的中介机构,资金需求方在发债的同时,资金供给方直接在债券市场上购买债券。银行贷款则是一个典型的间接融资。在贷款的需求方企业和存款的提供者之间存在银行这个中介机构。过去的中国金融市场存在一个比较典型的结构问题,就是银行独大,金融市场过度依赖于银行系统。这五年来,结构有没有得到优化呢?2011年,中国社会融资总量中,直接融资的比例只有15.9%。在2016年年末的时候,这个比例接近24%,提高了将近10个百分点。这五年中,直接融资比重快速提升有一个背景,就是社会融资总量这个分母翻了一番。在这样的背景下,直接融资的比重还提高了将近10个百分点,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其他的指标。比如,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人民币在2015年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加入特别提款权,并于2016年10月正式生效。人民币正式进入到了特别提款权单位,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目前,人民币在全世界的外汇储备中在也达到了将近1000亿美元的量级。在国际金融机构中,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中国主导筹建了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到现在为止,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大约是3.1万亿美元左右,是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全世界外汇储备总量大约在11万到12万亿美元之间,中国的外汇储备占比大约在1/3—1/4之间。

十八大以来我们的金融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和进展,但在肯定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金融市场风险点的不断涌现,这些风险点对我国经济也产生了一些冲击。比如说2013年6月20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隔夜拆借利率飙升,一些国外媒体夸大报道称中国已经陷入了金融危机。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尽管很快银行间市场就回复到平稳状态,但是这也给我们的金融市场工作敲响了警钟。2015年6月末,我国股票市场出现动荡,上证综指经过多轮下跌从5178.19点跌破3000点。事后,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一行三会”监管协调机制的信息共享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证监会想查配资,但证监会并不清楚通过银行理财渠道的配资有多少;银行系统清楚配资情况,但银行系统不知道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配资杠杆比例有多少;同时,大家都不知道民间配资情况,包括杠杆以及资金规模等信息。谁都没有完整的信息,也没有协调监管的框架。2015年股市大幅震荡,让我们对金融监管工作有了新的反思。2015年8月11日开始实行汇率制度改革,在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放开之后,人民币出现了一定的贬值压力,出现了一些热钱流出的压力。这是我们在国际收支中出现的一些问题。2016年债券市场出现两次比较大幅度的调整,2016年4月债券市场出现了比较重度的调整,2016年年末又出现了一次更大幅度的债券调整。作为债券市场定价的基准,我们一般认为是无风险的,这是财政部发行的国债。无风险的国债收益率都出现明显的飙升,其他的债券如企业债、地方政府债的收益率上涨得更多。这个时候债券出现价格的大幅动荡,以及一些债券违约。2016年全年,中国债券市场违约一共有48个案例,比2015年增加了很多。这些违约包括了本金的无法偿付,或本金可以偿付但需要展期的情况。但是,债券违约的支数,不单单是在数量上增加48支债券,而且涉及的空间有18个省份,甚至包括沿海发达省份。在企业主体上,不仅仅包括一般的民营企业,甚至包括极个别的央企子公司;除了企业外,还有一些地方政府。

在各个市场,我们都看到了一些风险点的引爆,有的金融风险升级,还有溢出效应。但是。这个风险点虽然对我们的金融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影响基本上是可控的,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增长情况比较良好。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远超国外观察者的预期,甚至超出了2017年年初国内大部分经济学家的预期。2017年,我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十九大 杠杆率 金融市场 风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