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26日在宁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宁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郑民生
宁德市人大消息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我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关情况,请审议。
一、现阶段农村总体小康建设的基本情况
多年来,特别是1995年争创小康村活动以来,我市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以脱贫致富奔小康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广大干部群众工作热情空前高涨,铁心拼搏,艰苦创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2002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44.06亿元,比1994年增长180.9%,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81元,比1994年增长159.4%,按可比价格年均增长10.5%。省定的农村小康16项指标,除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人均日蛋白质摄入量、钢筋砖木石结构住房比重四项指标接近小康标准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小康标准。小康综合分值达93.45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但是,我们也清醒得看到,我市目前实现的总体小康,只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初始阶段的小康,离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总体水平偏低。从乡镇财政收入情况看,2001年全市125个乡镇(街道)本级财政收入3.6亿元,乡均281万元,其中财政收入少于100万元的有46个,占36.8%;还有60个乡镇当年财政赤字,累计赤字达1.84亿元;全市乡镇债务达6.27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90万元。从村财收入情况看,2002年全市行政村平均村财收入仅6.76万元。村财收入不足1万元的“空壳村”达425个,占总数的19.6%;年村财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财有1005个,约占一半。截止2001年底,全市村级纯债务1.04亿元,村均4.92万元。从农民生活质量看,2002年农民家庭消费恩格尔系数高达5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4个百分点,人均日蛋白质摄入量仅有70.6克,比全省水平和基本小康标准均低4.4克;人均住房仅26.36平方米,较全省少9.32平方米;钢筋砖木石结构的住房比重占71.5%,比基本小康标准的下限低8.5个百分点。
二是全市农村贫困面还比较大。据省农调队抽样统计,目前我市农村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还有31299人(不包括领取救济的残疾人、五保户和已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而据民政局开展的农村特困家庭排查摸底的数据,全市年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村特困家庭有40999户95645人。年人均纯收入在1000~1100元的贫困人口有31067人,他们只是初步解决温饱,一遇天灾人祸极易返贫。
三是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农村教育条件差,设备落后,尤其是教师待遇低,骨干优秀教师不安心农村教育,纷纷调动进城,严重影响农村教育质量;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农村撤点并校,更是造成一部分农村孩子就学困难。乡村文化设施陈旧,设备落后,在全市129个乡镇文化站中,站址面积300平方米以下的41个,无站址的50个,分别占乡镇总数的32.8%、40.0%。卫生方面,目前全市仍有299个行政村没有卫生所,占13.8%,乡镇卫生院由于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低,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卫生院不能开展常规化验检查。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五通”水平低。行政村通公路比率91.9%,比全省低6.4个百分点。道路已硬化的行政村仅188个,占总数的8.7%;有478个行政村仅有睛通雨不通的简易机耕路,还有178个行政村未通公路。全市只有984个行政村的居民饮上自来水,仅占总数的45.3%。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27.5%,较全省平均低30个百分点,有15.7%的农户家庭还没有电视机,有许多农户因交不起入网费和收视费,仍看不上有线电视。
二、今后三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按照市委分三个阶段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第一阶段,也就是从现在开始到“十五”期末的三年,为打基础、抓示范阶段。主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巩固提高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外向型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使农村贫困面不断缩小,富裕面逐步扩大,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主要经济指标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步缩小,小康示范乡镇和试点村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到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18亿元,年均增长9.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8.0%;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年均增长5.0%;恩格尔系数下降为46%,平均每年下降1.67个百分点;农村钢筋砖木石结构住房比重为73.9%,平均每年增加0.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文化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保持在10%以上;农村计划生育率达93%;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4岁;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55%,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5年;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1.39人,每年增加0.11人;绿化覆盖率每年以1.27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达到69.8%;城镇化率每年保持在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达到38.7%;农村享受一项以上社会保障人口比重提高到14.4%,平均每年增长3个百分点;万人刑事犯罪数控制在10人以下。
围绕以上目标,重点抓以下几项工作:
1、巩固提高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一是重点抓好45个省定和28个市定贫困村的扶贫开发工作;二是切实解决好3.13万绝对贫困人口和3.10万初步解决温饱人口的稳定脱贫问题,把绝对贫困人口比重控制在1%以下;三是努力完成造福工程、山体滑坡险情村的搬迁任务;四是继续改善“造福工程”搬迁户、已上岸定居连家船民和新老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五是继续抓好小康示范乡镇和示范村的建设,为下一阶段的全面小康建设打基础、做示范。
2、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要通过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缩小农村,减少农民,发展农业,并降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力争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05年,农村三大产业中工业产值比重超过60%,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由2002年的3517家,产值66.3亿元,发展到4200家,产值83亿元;全市乡镇企业产值由2002年的308亿元,发展到415亿元。
3、推进农村城镇化。把农村城镇化作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一要抓好中心城镇、中心村建设。重点是加快中心城市、滨海城市、县城和高速公路沿线互通口14个乡镇和104国道、宁古线、下浦线的15个重镇的规划建设,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中心城镇。力争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亿元的中心城镇达到30个。
4、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一是构建“两带一区”格局。充分发挥我市山海资源和区域特色优势,大力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构建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山区绿色农业产业带和城市郊区高优农业示范区。沿海充分利用浅海和滩涂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山区继续发挥小气候优势,开发多种生物资源,大力发展茶叶、食用菌、水果、反季节蔬菜、药材、竹木、花卉、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城市郊区和平原地带充分发挥交通便捷、信息畅通以及人才、资金、技术聚集等方面优势,大力发展高优农业、创汇农业和生态农业。
二是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初具规模的茶叶、食用菌和水产三大产业,朝着“茶都、菌乡、水产大市”的目标迈进。茶叶产业,要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档绿茶、特种茶、乌龙茶和茉莉花茶,形成“绿茶为主,多茶类并举”的生产格局,同时加快茶叶市场建设,力争二、三年内在我市建成规模较大、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全国性茶叶专业市场,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茶之都。食用菌业,要进一步巩固生产规模,调优品种结构,发展珍稀食用菌,扩大反季节栽培,在高海拔山区建设全国最大的反季节食用菌生产基地,并以古田食用菌专业批发市场为重点,进一步规范产区集贸市场,拓展在大中城市的食用菌营销,提升我市食用菌市场的占有率和知名度。水产业,要积极引进和开发高优新养殖品种,大力推进生态型健康养殖,建设优势水产品出口基地、海上网箱规范化养殖管理示范基地、海藻标准化养殖基地、海水鱼类原种繁育基地、无公害淡水鱼养殖基地、贝类自然养殖基地等六大基地,加快建设三都港大黄鱼加工区、霞浦水产加工区和三沙、沙埕一级渔港,抓紧建设闽东鲜活水产品交易中心市场,壮大营销队伍,构建营销网络,形成以中心市场、专业市场为骨干,大中城市网点为延伸的市场体系。
三是加快发展畜牧业。突出发展生猪养殖,增加优质禽产品,大力发展草食动物,丰富绿色畜产品,至2005年实现全市生猪供应自给,肉蛋奶总产量15.5万吨,畜牧业产值17.49亿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10.6%提高到16.12%。特别要加大生猪生产力度,重点发挥市新科农业开发公司、南阳实业有限公司等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今后三年每年增加10万头出栏生猪的目标。
四要加快生态林业建设步伐。以林业确权发证为契机,大力发展商品林业,加强生态林业建设。一是对现有的520万亩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进一步落实和兑现有关的政策,在强化林政管理的基础上优化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省的有利时机,引导各级政府发展地方性生态公益林,以培育和壮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三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发展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森林公园等,开发森林生态旅游。
5、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实行农产品生产区域布局,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的同时,着力实施抓龙头、创品牌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至“十五”期末,力争有2~3家农业龙头企业产值达到亿元以上,产值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超过10家,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达30个,建立绿色食品基地3万亩,有机茶基地1万亩,主要骨干项目实行产业化经营,多种经营产业化率达到50%以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要重点扶持现有省市级2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其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其争创品牌、创新技术、开拓市场、做大规模、增强竞争力。要从我市现有90家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其他农村经济组织中选择一批产品有一定技术含量、有一定市场知名度,发展速度快、潜力大、前景好的企业或经济实体,重点加以培育,促其加快发展,脱颖而出,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要引导和鼓励企业,从制订产品质量的标准入手,以标准促质量,以质量创名牌,以名牌争市场,逐步推进品牌战略的实施。
6、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一要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重点围绕茶叶、食用菌、水产品和特色果蔬、竹木制品,建立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并严格按质量标准和国际市场要求,组织生产加工,同时强化服务,不断扩大我市农产品出口。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农产品出口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现在的2.4%提高到10%以上,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二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宣传我市农业资源、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通过以项目招商,以外商引商,多方式、多层次、多渠道搞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让更多的国内企业和外商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带市场到我市,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业项目。三要进一步发挥对台优势,加强宁台农业合作交流,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路子,加快宁台农业产业对接,联手拓展国际市场,逐步建成产业协作强、外向度高、特色明显的宁台农业合作区域经济。
7、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农田灌溉、旱片改造、城区防洪、水库海堤除险加固、渔港码头的建设和维护,以及穆阳溪、赛江、霍童溪、七都溪等江河的综合治理和上白石水利枢纽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抵御和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二要提高农村“五通”水平。通过“农网”改造和电话通信的发展普及,农村通电、通电话问题已基本解决,要突出抓好通水、通路、通广播电视的完善工作,推动农村“五通”上水平、上层次。要以交通部门为主,加快我市农村公路建,经过3~5年的努力,实现行政村的公路路面全部硬化。要以水利部门为主,卫生部门密切配合,逐步实现农村人畜饮水管道化,通过3~5年的努力,农村饮用卫生安全自来水的人口达85%以上。广电部门要加快闭路电视光纤联网改造步伐,按照先近后远,滚动发展的原则,计划用3~5年的时间,基本解决行政村的光纤联网问题,联网率达90%以上。农村广播建设实行县级建音频工作站,乡镇恢复广播机房,计划到2007年,全市广播覆盖95%以上的人口。三要抓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下大力气抓好城乡工业污染治理,依法保护和开发土地、森林、矿产、海洋和水资源,抓好村镇环境污染治理,加快建立以水利、气象、抗震等为重点的防灾减灾防御体系,抓好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水资源和流域保护林以及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8、重视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继续巩固提高“两基”水平,高质量高标准地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力争经过10~15年的努力,把高中阶段入学率和学前儿童入园率分别提高到80%以上。要把改善农村卫生环境,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作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要突出加强乡镇中心卫生医院的建设,添置配齐医疗设备,提高医务人员素质,提高医疗水平,使之成为处理农村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骨干力量,做到常规检查化验、普通常见病的治疗和小手术不出乡镇,大病能及时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
9、树立农村社会新风尚,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要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目标,重点传播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和先进生活方式,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增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效。继续加强乡镇文化站和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加强村镇规划,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落实好国家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和能力。继续实施“四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百千万”基层普法活动,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生产安全有序。继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和直接威胁农村经济发展的地痞村霸、垄断市场的菜霸、果霸、渔霸等黑恶势力,要重点整治,集中打击。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确保农村社会安全稳定。
三、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措施
1、落实农村政策
一要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坚持按“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二要落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做好集体林地的确权发证工作,促进林业健康快速发展。三要落实好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积极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取消乡统筹费、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除烟叶、原木收购环节以外的特产税,取消农村集体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稳定农业税,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办法,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并建立规范、稳定、统一的农村税费制度。
2、创新农村发展机制
按照十六大关于新时期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重点实行四个创新:一是创新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土地向龙头企业和农村经营大户集中,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要重点推行寿宁、福安一些乡村成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屏南发展农庄经济的模式,建立新型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二是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全面贯彻落实《福建省乡镇工作纲要》,积极推进乡镇改革,建立一套行为规范,运转协调,求真务实,廉洁高效的乡镇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增强乡镇服务功能,把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建设作为农村工作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来抓,以乡镇联动中心建设为重点,全面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网络建设,提高服务功能。三是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在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带领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市、县两级重点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以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乡、村两级重点发展专业经济合作社,以提高经营效益。四是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思路,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逐步把乡镇“三农”服务部门改建成跨行政区域的专业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允许乡镇农技人员带薪离岗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服务等方式领办、创办农业厂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强化“三农”服务
要改变用行政手段指挥农村工作的做法,强化服务职能。一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首先,农村信用社要在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吸收政府民间资本参股,提高服务实力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活动、提高小额信用贷款、联户提保贷款覆盖面,切实有效地解决农民发展生产的资金困难。其次,农业银行要强化支农职责,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总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产业化信贷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农村各类企业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实行信贷倾斜。再次,农业发展银行要发挥国家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职能,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情况下,探索拓展支农服务新领域,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融资业务。二要加强农村市场流通服务。要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增强市场服务功能,重点要在高速公路沿线互通口,规划建设若干个茶叶、水产品、水果等大宗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继续抓好古田食用菌中心市场、霞浦水产品批发市场、蕉城农贸中心批发市场的建设和经营管理。同时,要认真制定市场交易规则,完善市场信息体系,构建农产品的物流平台。各级政府还要加大培育市场主体的力度,通过财政扶持、税费优惠、设立绿色通道等手段,引导、支持和鼓励各类农村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入流通领域,为农村市场流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三要强化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按照“注意实效,讲求时效,坚持长效”的要求,以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为载体,并充分发挥其信息“枢纽站”、资源“调度室”的作用,结合下派科技特派员制度,及时为广大农户提供科技、信息、营销等方面的服务,真正使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成为农民的“致富网”、“贴心网”,联动服务中心成为农民之家,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成为农民之友。四要抓好农村劳务输出服务。要制订出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意见,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取消不必要的登记、审批手续,取消一切行政事业性收费。要发挥各级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站)的主渠道作用,及时向农民提供劳务信息,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盲目性;同时,鼓励、支持民办农村劳务中介服务机构,实行多渠道收集发布劳务信息,全方位开展劳务的组织输出服务。要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各县(市、区)都要列出专项培训经费,制订计划,明确培训目标,以农村青年劳动力为重点,依托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素质和技能。
4、增加“三农”投入
多渠道、多方式筹措资金,强化对“三农”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建设。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业投入比例,确保农业投入增长幅度超过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确保财政收入增长部分的10%用于农业投入;二要积极争取中央国债投资项目,用于防讯抗旱和卫生环境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三要积极争取亚洲银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等建设;四要争取中央、省扶贫资金,用于老区和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五要对各部门投入农业的资金实行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同时,要进一步改革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实行专户管理,防止被挤占、截留和挪用,确保项目资金落实到位。按照世贸规则,投入资金重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农技推广,农民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起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新格局。首先改变以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民投资投劳为主的作法,逐步把县以下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的投资范围。其次,要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把发展乡镇企业做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小城镇建设,建立乡村工业小区,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第三,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公平对待农民工,取消对使用农民工的种种不合理限制,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第四,要加快建立促进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第五、要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把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延伸到农村,首先解决好农村孤寡病残及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要多方筹集资金,实行应保尽保。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
6、切实加强对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领导
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是我市现代化建设中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事业,各级政府要始终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农村小康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正确处理好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稳步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各县(市、区)要按照中央、省委的有关精神和市委的部署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和实施方案,并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尽早抓出成效。抓好农村小康建设,关键在领导,重点在落实。各县(市、区)行政主要领导作为农村小康建设的责任人,要全面抓负总责。各部门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观念,根据各自的职能,联系实际,制定具体的支持农村小康建设的方案和措施,齐心协力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当前农村小康建设要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市、县两级要分别抓一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试点,不断探索经验,以指导带动全市农村小康建设。
责任编辑:ndw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