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前四年执行情况的报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宁德市人大更新时间:2005-05-10 17:09

  宁德市人大消息 宁德市人大常委会:

《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执行四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全市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十五”计划实施总体上比较顺利。现将执行情况报告如下,请审议。

一、“十五”计划《纲要》前四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综合经济实力方面。2003年我市完成生产总值269.87亿元,预计2004年市生产总值可望完成313亿元,前四年分别增长8.7%、9%、10.5%和11%(预计数),四年平均增长9.8%,超过计划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年均分别增长3%、14.2%、10.9%;2003年人均生产总值8921元,2004年预计可达9500元,年均增长9.2%,超过计划1.2个百分点;预计2004地方级财政收入可达9.7亿元,“十五”前四年预计年均增长12.9%,高于计划2.9个百分点;前三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11.9亿元,2004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5亿元,前四年累计将完成309.4亿元,提前超过“十五”计划累计数9.4亿元。

经济结构调整方面。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2.0:30.7:37.3调整为2003年的25.5:35.4:39.1。预计2004年为24.6:37.7:37.7,基本达到24:38:38的“十五”计划目标。

城镇化建设方面。宁德市区面积从2000年的7.9平方公里,扩大到2003年的13.7平方公里,市区总人口由2000年的10.4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17.1万人,2004年预计会超过19万人,将超过"十五"计划18万人的目标;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的35.8%提高到2003年的38.5%,超过“十五”计划2.5个百分点。

科技教育发展方面。“十五”以来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步提高。普通高中在校生从2000年的3.17万人提高到2004年的5.89万人,2004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52.2%,接近"十五"计划55%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十五”前三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5.06‰、6.0‰、6‰,2004年预计为4.38‰,均低于“十五”计划10‰的控制目标。2003年全市森林覆盖率65.8%,高于“十五”计划65%的水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9.2%,低于“十五”计划目标5.8个百分点。城乡环境不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目标值以下,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

人民生活质量方面。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46元,预计2004年可达3510元,四年平均增长5.3%,高于“十五”计划1.3个百分点;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014元,预计2004年可达9000元,四年平均增长10.7%,高于"十五"计划5.7个百分点; 2003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国有)、失业保险(国有)、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100%、100%和80%,达到“十五”计划要求;2004年预计城镇登记失业率4.5%,比“十五”计划高0.5个百分点;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0.58平方米,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7%,均超过“十五”计划水平,城乡医疗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文化、体育设施增加,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面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方面。国有企业、金融体制、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市场体系和政府机构等方面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对外开放不断深化,2003年外贸出口总额2.05亿美元,2004年预计可达2.5亿美元,四年平均增长35.6%,超过“十五”计划25.6个百分点;2003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0.76亿美元,预计2004年可达0.91亿美元,年均增长13.2%,超过“十五”计划8.2个百分点。

二、“十五”计划《纲要》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一)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三次产业全面发展

“十五”前四年,我市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培植食品工业、建材工业、电机电器、医药化工等主导优势产业,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渔业、种植业为主体,林业、牧业为补充的农业经济格局,粮经比例由2000年的 71.0:29.0调整为2003年的65.6:34.4,2004年预计为 66.2:33.6。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培育发展壮大了宁德南阳实业有限公司、福鼎海鸥等一批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形成了生产基地化、经营集约化、投资多元化的新格局。

工业发展态势强劲。工业总量不断壮大,200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34.57亿元, 工业增加值73.19亿元,2004年预计工业总产值达273.7亿元,工业增加值87.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27.9%,比2000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2003年完成产值93.86亿元,2004年预计可完成产值13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将达47.5%,比2000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预计2004年完成技改投资14.2亿元,比2000年增长57%,技改投资增幅创历史新高。优势产业带动作用明显,2003年食品、建材、三车配件、船舶修造、电机电器与医药化工六大优势产业完成产值62.3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6.4%。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工业布局不断优化。

第三产业快速崛起。传统服务业整体水平全面提升,旅游、房地产、运输仓储等服务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预计2004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20.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38.5%,比2000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服务业创造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日益成为增进社会就业的主渠道,2003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47.4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0年的29.4%提高到31.9%。

(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十五”以来,我市集中力量加快交通运输、通信、电力、水利及防灾减灾等一批骨干工程建设,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1年至2004年共实施市重点建设项目96项,项目总投资518.8亿元,累计共完成投资126.9亿元,占计划投资额的92.7%,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41%,重点建设对投资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

“十五”前四年是我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和竣工投产最多的时期,全市共建成投产重点项目43项,其中农业3项、交通10项、能源7项、工业6项、社会事业4项、城建环保7项、商贸6项。交通运输方面,实施以宁德为中心的"一个半小时交通网"建设,建成福宁高速公路、罗宁高速公路,实现了全省沿海南北大贯通;建成入闽通道双湖公路、城澳万吨级多用途码头主体工程,福宁高速公路福安连接线即将建成,温福铁路即将动工,我市沿海各县市成为陆路交通最便捷的地区之一;信息网络建设方面,“数字宁德”积极推进,建成了电信、广电、联通、铁通、网通等信息传输基础网络,以智能化、数字化、宽带化、多媒体等为代表的信息网在全市发挥积极的作用;能源保障体系方面,“十五”期间我市水电建设总规模将超过100万千瓦,已建成穆阳溪一级芹山电站,开工建设穆阳溪二级周宁电站、三级闽东水电站改造、屏南旺坑水电站、寿宁牛头山水电站、古田双口渡水电站、宁德洪口水电站等一批项目。装机360万千瓦的宁德大唐发电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全市完成了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一、二期工作任务,基本实现了每个县市都有一个以上110KV变电站目标,进一步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水利、气象、防护林、抗震等为重点的防灾减灾十大防御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基本达到防灾减灾抗灾的目的。

(三)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得到加强

中心城市建设初具规模。随着城东路、东侨大道、坪塔路、东湖路、署前路、蕉城南路、八一五路、小东门改造、闽东路和东侨主次干道路网建设相继完成,市体育中心、市第三水厂等城市公用设施建成投产,宁德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宁德旧城区与东侨新区连成一片,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宁德中等城市的框架已经形成,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和经济幅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人口聚集程度不断提高,资源配置程度进一步优化,吸引了一大批房地产开发等投资商投资创业。

县域经济不断壮大。蕉城、福安、福鼎、霞浦四县(市、区)进一步发挥产业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和港口岸线资源丰富等优势,加快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资金、技术转移,加速了工贸经济、海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促进了电机电器、"三车"配件、食品加工、建材等产业的发展壮大;古田、屏南、寿宁、周宁、柘荣五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快资源开发速度,出现了水电、旅游设施建设高潮,资源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现。通过扩大经济规模,我市各县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对区域产业、人口吸纳能力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小城镇建设进一步推进。“十五”以来,我市重点推进福宁高速路沿线互通口十四个乡镇及沿国道、省道的乡镇建设和试点村(小区)建设,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实施意见,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引导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适度向小城镇集中,促进了小城镇发展壮大。通过实施"新、绿、亮、洁、美"工程,小城镇规划布局、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秦屿镇、赛岐镇被列为国家级试点小城镇。

(四)大力推进全方位开放战略,开放型经济得到进一步拓展

“十五”以来,我市积极应对入世后的新形势,努力克服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放缓,美国"9·11"恐怖事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等种种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推行"阳光作业",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招商渠道,成功举办了四届闽东招商节,积极参加国内外重大招商活动,外经贸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对外贸易出口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外贸自营出口可望达到2.5亿美元,出口增长幅度居全省前列。利用外资稳步增长,“十五”前四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可达2.95亿美元,年均增长13.2%。对台经贸往来更加密切,两岸民间小额贸易年均超过5000万美元,“十五”以来我市共接待台湾团组74个,接待台胞近万人次,我市与台湾在科教、文化、卫生、旅游、劳务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多领域、多层次扩大与闽东北、浙南及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努力推进与温州等周边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市场、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的对接。

(五)扶贫攻坚工作继续加强,社会保障不断提高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45个省级和28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挂钩帮扶项目到位扶持资金1100万元,一批扶贫项目相继启动或完成,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1400户,争取中央一般扶贫贴息贷款额度指标2.8亿元,支持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造福搬迁工程顺利实施,“十五”前三年累计完成搬迁6952户3.04万人,2004年落实造福工程搬迁人数1万多人;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各项扶贫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五通"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温饱成果进一步巩固,贫困人口稳定在3万人左右,占总人口的比重控制在1%以内。

城乡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00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税费减免、小额贷款、"4050"人员就业援助、再就业服务等多项政策措施,全力组织实施"16833"就业工程,截至2003年底,累计组织各类就业再就业培训8.3万人,组织职业技能鉴定5.5万人,通过培训鉴定后实现就业7.2万人;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46.97万人次;全市累计有21054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2004年新增再就业人数5563名,完成年任务的92.7%,全市就业局势基本平稳。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十五”以来我市进一步完善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十五”前三年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0.63万人,有11.99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13.53万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两个确保"继续巩固,"三条保障线"得到落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目标。

(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

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2%,比2000年提高8.6个百分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有所提高,水产养殖、农产品深加工、无公害农业、良种选育等一批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得到实施;传统工业技术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取得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科研成果,明码电机、无刷电机、微型潜水泵等十多种新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两基”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9%,初中入学率97.94%;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消除危房9.58万平方米,建设校舍面积17.6128万平方米;高中教育发展步伐加快,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明显提高;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宁德师专迁建工程、闽东职业技术学院正在抓紧筹建;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拓宽办学渠道,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局面。

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相继建成福鼎市医院病房大楼,开工建设闽东医院病房大楼、宁德市疾控中心,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9个县(市、区)实现以乡镇为单位初保合格标准。文化艺术事业欣欣向荣,歌舞、戏曲多次荣获国家级文艺会演创作奖;文物保护得到加强,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34处,馆藏文物6000多件。体育事业不断进步,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宁德体育中心、福鼎市体育馆等一批体育设施,成功举办市第一届运动会,参加省十二届运动会,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新增宽带双向光缆传输专用网光缆干线2200.44公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传输和接收质量明显提高,农村"村村通"覆盖率继续扩大。

(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人口增长得到控制,人口素质继续提高。人口再生产进一步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模式转变,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婴幼儿死亡率继续下降,低生育水平得到稳定。

资源开发与保护趋于合理。全市耕地总面积稳定在14万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稳定在13万公顷以上,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全市基本农田保护率达87.5%,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矿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决制止滥捕、滥杀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保护。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城区大气总悬浮微粒及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主要水系水质状况良好,近岸海域水质质量达到功能区划规定的标准,地表水水质达标比率为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比率为100%。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生产企业小型化、能耗高、污染治理难的现状进一步改善,“十五”前三年,全市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854个,全市共建烟尘控制区10个,面积20.42平方公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全市现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县2个,省级生态示范区9个,有10个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595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1.6%。全市新增森林面积1.1万公顷,森林覆盖比率达到65.8%,2004年共完成人工造林10.48万亩,占省下达任务的101.8%, 提前超过“十五”计划65%的预期目标,城市功能与人居环境有所改善。

(八)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运行环境逐步改善

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以产权制度创新为主体,实施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造,“十五”前四年,90%以上国有工业企业通过改制、改组、出售、破产或盘活改造等改革形式,实现改制目标,国有成份逐步退出市场经营;重组了市国有资产投资营运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土地收购储备中心,推进城市经营。

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建立民营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对民营企业用地、市场准入、进出口经营权、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组建集团等方面给予扶持,推进民营经济二次创业,2003年全市非公有制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预计2004年仍有较大幅度提高。

投资环境不断完善。通过规范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行为,保障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减轻企业负担,扩大吸引民间投资和外来投资;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立市投资服务中心,全面推行承诺制和代理制,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四年来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累计减少516项,减少面达50%以上。

此外,其他各项改革也稳步推进。成功进行了电力体制改革,有效推进了电网建设;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缓征部分特产税,停征屠宰税,减轻农民负担;制定出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简政放权措施,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政府机构改革和市场体系培育等方面都迈出了新步伐。

(九)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开展“以德治市”教育,组织“诚信宁德”活动,开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教育和移风易俗活动,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实施“新绿亮洁”工程,推进“平安宁德”建设,坚持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协调同步发展,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建立了"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在服务"三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形成"文明建设、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十五”计划实施四年来,计划确定的预期指标及主要任务完成情况总体良好,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很突出。一是经济总量小,2003年全市GDP只占全省5.2%,财政总收入占全省2.8%,与全省发展的差距仍在扩大;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化水平较低,产业集群规模偏小,国民经济增长缺乏支柱产业的支撑;三是城市化水平不高,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吸纳和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较弱;四是利用外资增长虽快,但总量很小;五是财政十分困难,市级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比较弱;六是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事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社会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附:“十五”计划前四年主要指标执行情况一览表

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责任编辑:ndw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