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既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也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宁德海阔港深,拥有海岸线1046公里,海域面积4.45万平方公里,均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一,发展海洋经济前景广阔。尤其“海上明珠”三都澳,水深湾阔、口小腹大、不冻不淤,世界不多、中国仅有。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明确提出了“靠海吃海念海经”理念,并将“开发三都澳”概括为闽东人民的“三大梦想”之一,多次要求“把三都澳规划好、开发好”。宁德市人大常委会始终牢记嘱托,紧扣全市海洋经济发展步伐,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为三都澳保护开发筑强法治保障,用法治力量守护蓝色海洋,助力宁德依海而兴、向海图强。
高质量立法护航 千里海岸复清波
近年来,宁德市海洋经济迅速发展,海洋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宁德海洋生态环境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尤其三都澳内海上养殖无序、无度现象尤为严重,产生了大量的海漂垃圾……
为恢复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2018年7月起,宁德市委市政府集全市之力,开展三都澳海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主动靠前、担当作为,迅速将制定《宁德市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条例》列入2019年立法计划的优先项目。2019年11月,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宁德市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条例》。2020年3月20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了该条例。《条例》自2020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涵盖了海域污染防治、陆源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为三都澳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坚持抓大事,抓关键。三都澳海上养殖产生的污染问题是三都澳海域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为此,《条例》确立了海水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禁止养殖区制度;要求养殖单位和个人对养殖、捕捞产生的生产生活垃圾运至陆地场所无害化处理;明确养殖设施禁止使用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的泡沫制品、塑料瓶等材料,已在使用的限期改造;要求对三都澳海域开展常态化保洁,清理海漂垃圾……
注重抓责任,抓落实。为保证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工作职责明确、监督管理到位,《条例》对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在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和监督管理工作作出了规定。如,确立了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部门依法监管和海上联合执法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规定了市、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将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纳入本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目标;要求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编制本行政区域有关三都澳海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在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中,《条例》不仅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更是将综合整治专项行动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措施上升为法规条文加以规范固化,对巩固和强化海域污染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通过对三都澳海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海漂垃圾治理、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陆源入海排污源、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源污染、城区黑臭水体整治等一系列行动,三都澳海域环境已实现明显扭转和改善。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30日,宁德全面完成为期两年的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目标任务。全市累计投入各类资金45.48亿元(含养殖户投入部分),清退禁养区渔排26.71万口、贝藻类6.55万亩;养殖区和限养区升级改造标准渔排55.75万口、深水大网箱3450口(相当于标准渔排13.89万口)、贝藻类33.74万亩,自行退养渔排19.48万口、贝藻类13.86万亩;清理废旧渔排22.5万口、海漂垃圾7.35万吨、泡沫浮球472万个。合计综合整治各类渔排138.33万口、贝藻类54.15万亩,整治工作得到国家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成为全国水产养殖高质量绿色发展典型,“给绿水青山满意的答卷”被国家审计署确定为生态审计典型案例。
如今的三都澳,碧波万顷、湛蓝萦绕,水阔潮平、微波不掀,销声匿迹30多年的“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频频到访、结伴嬉戏,与碧海蓝天、沿岸村庄交相辉映,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
常态化监督推动 海上牧场好风光
海上养殖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方式。在宁德,有60万人从事海上养殖、捕捞和销售,一片海域一首“海经”养育着一方人。三都澳保护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海上养殖的科学规范依法有序,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实现经济发展高素质和生态环境高颜值。
市人大常委会传承弘扬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优良传统,连续多年紧扣三都澳保护和开发开展履职活动。特别是要求市政府将落实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情况作为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的重要内容,每年听取审议,持续监督推动。2017年对市海洋与渔业局开展了工作评议,提出了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现代渔业迈上新台阶、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后劲等建议。2020年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三都澳海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报告、开展满意度测评,深入重点海域、养殖企业、城区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打防并举、疏堵结合,陆海联动、源头管控,标本兼治、着眼长效等意见,助力巩固拓展整治成果。
2022年初,新一届市人大常委会接过接力棒,铆足干劲、接续担当,按照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设海洋强市目标,将《宁德市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等三项监督议题,列为常态化监督项目,集中力量开展全年跟踪监督,一改以往一年单次监督的模式,将监督工作按照执法检查、整改跟踪、整改评估三个阶段循序推进,贯通全年、贯穿始终,着力打造“闭环”监督模式,该创新举措得到了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为强化工作联动,深化成果运用,常委会专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宁德市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条例》实施情况重点跟踪监督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常委会分管副主任为组长,农经工委负责同志、部分常委会委员、省市人大代表,以及相关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为成员,市海洋与渔业局、生态环境局等为陪同部门的监督检查组,将海域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执行情况、陆源入海排污源整治情况、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管理和监督长效机制的建立和落实情况、相关部门监管职责落实情况和经费落实情况等作为重点监督内容。
今年5月至6月,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深入蕉城、福安、霞浦、福鼎等地开展执法检查,深入了解《宁德市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条例》实施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以及推动海域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建议,听到了大量的一线声音,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6月23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宁德市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按照常态化监督方案,今年7月至9月将结合市政府办理审议意见情况进行整改跟踪,10月至12月还将适时组织整改评估。
每年两会期间,常委会还会收到不少涉及水产养殖方面的代表建议件,如提升大黄鱼产业链、规范海带和龙须菜养殖、加强海参产业技术服务、扶持玻璃钢撑杆养殖紫菜、鼓励支持深远海养殖、开展海水养殖互助保险试点工作等等。相关委室以跟踪督办代表建议件为抓手,督促政府相关承办部门认真办理落实,积极促成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和一批难点问题的解决。
明黄色的新型渔排将海面整齐划分,海上牧场重塑了“海上渔城”、屯起了“蓝色粮仓”。大黄鱼、海参、海带、紫菜等传统优势养殖业持续领跑,马面鲀、海胆、金刚虾等新品种引进推广,“宁德1号”深远海养殖开工建造……据统计,2021年宁德市渔业总产值达318.4亿元,增长19.6%。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宁德模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典型经验支持推广。
多维度履职献策 海洋经济赋新能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提出了“四个更大”等重要要求,强调“要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海上宁德”,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都澳海域保护和开发是关键,必须在做好海洋生态环保的基础上,在发展好现有传统养殖业的同时,统筹谋划好临海产业、临港产业、港口建设、滨海旅游等与海洋密切相关的新领域新业态。
为促进临海产业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围绕环三都澳开放开发,紧扣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和铜材料四大新兴主导产业发展,主动开展调研、代表视察等履职活动,不断凝聚共识,积极建言献策,先后撰写了《锂电搭车快行,仍需政策护航》《坚持山海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等调研文章。同时,及时对市政府提交的关于提请审议中铝东南铜业铜冶炼配套项目涉及的城市总体规划局部修改方案的议案、关于宁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修改方案的议案,深入调查研究,加强沟通协调,及时讨论审查,依法审议通过相关方案,全力保障产业布局调整和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目前,宁德临海冶金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21年不锈钢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608亿元,铜材料产业实现产值278亿元。与此同时,海工装备产业也稳步发展,依托时代电机打造“风、光、储、充、用”一体化电动船舶试点,宁德时代依托电池技术优势参与我省电动船舶产业发展。
发展海洋经济第三产业需特色先行,因地制宜构建起滨海旅游全产业链。多年来,历届市人大代表围绕全域旅游、滩涂摄影旅游产业、民宿经济产业发展、渔港建设、海岛开发等提出了许多建议件,为提升滨海旅游品质、丰富滨海旅游内涵鼓与呼,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办理。近年来,宁德重点打造了蕉城秋竹、福安下白石、福鼎安仁、霞浦七星等一批以渔旅融合为特色的“水乡渔村”休闲渔业示范基地,重点推进了霞浦大京、福鼎牛栏岗等7个滨海旅游项目,渔业特色鲜明、旅游配套完善、业态丰富的海上旅游新样板已然形成。
经略海洋,逐梦深蓝。闽东人民“开发三都澳”的梦想,已由美好蓝图逐步变成了现实胜景。市人大常委会将一如既往聚焦三都澳保护开发打好履职“组合拳”,助力宁德抢抓海洋经济发展新机遇、构建沿海蓝色经济走廊、推动宁德从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转变,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奋力谱写“宁德篇章”贡献人大力量。
责任编辑: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