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福佑中华

元宵福

2022-12-14 10:35

元宵福

江南夜

元宵福,成长时光中最香甜的梦。她把乡愁记忆铭刻进了岁月的肌理。

———题记 

“北风那个吹,雪花儿那个飘,雪花儿那个飘飘,年来到……”

广播里,电影《白毛女》插曲《北风吹》的歌声唱醒了老家山村的冬晨。年少的我也在歌声中睁开迷蒙的眼,透过窗户的缝隙,看到了屋檐上厚厚的白雪,屋檐下亮晶晶的冰挂。

1982年腊月二十六,一场大雪后的老家,虽然天寒地冻,但年味还是盖不住的。有的人家要杀年猪,有的人家要打糍粑,有的要去准备春联……大清早,人声就像那如约而至的炊烟,从每条小巷中飘出来,慢慢就嘈杂起来。老屋是个大院落,住着六户人家,都是叔伯兄弟。父亲算是个有文化的农民了,每年都会为左邻右舍写春联。早饭后不久,我们兄弟帮忙在厅堂里摆出桌子,父亲拿出准备好的毛笔、红纸,开始忙活起来。耄耋之龄的祖父则在旁边指导。祖父是个读书人,一手娟秀灵动的小楷远近闻名,晚年常有人来聘请去担当宗族家谱修编的总撰。“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福星高照全家福,春光耀辉满堂春”……一幅幅“福”字、一副副春联在父亲的笔下流出,乡亲们各取所需来来去去。

那时我才上小学,寒假作业不多,早写完了,就等着过年。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多数人家生活都很清苦,但年还是要过的。小孩子最盼望过年,那几天不仅有比平常好的吃食,还有很浓郁、很欢乐的年味。看着写春联也像是在给春节倒计时。祖父常在指导父亲写春联同时,耐心地给我们讲春节文化,特别是福文化。

“为什么要写福、贴福呢?一个‘福’字,寄托了天下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在祖父细致的解说中,我知道了“五福”的源来。儒家经典《书经·洪范》中有“五福”之说。“五福”就是五种幸福,是儒家文化中的幸福观。

父亲写了大半天春联,需要的乡亲都拿到想要的春联。阿潘伯、阿春叔拿了春联还没走,他们要和父亲商量新一年“元宵福”的事。父亲读过几年小学,平常做事讲公道,村里人有事都喜欢找他商量。

老家寿宁县南阳镇是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至今保存着不少明、清、民国时期的民居古建筑,以及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散发着悠远的历史文化气息。镇所在地的南阳村是以龚姓宗族为主的千年古村落。“元宵福”传统民俗活动自北宋仁宗年间龚氏先祖主办传承至今,已涵盖全镇各村各姓,既是当地一项隆重的祈福民俗活动,也是乡里乡亲团聚的盛会。在大人眼里,祈福是件隆重严肃的大事,关系到一家一年的好运。而在小孩子眼里,“一出元宵一出戏”,元宵祈福热闹非凡的景象才是我们的最爱。还有就是“元宵福”活动结束,我们就能吃到分配到每家的“元宵福”馒头———一种由糯米做皮、豆沙做馅、状似馒头的甜糯食品。每年“元宵福”活动需要大量志愿义工。听长辈说当义工更显敬仰神灵的诚心。阿潘伯、阿春叔这两年都是很热心的义工。

“大兄弟,今年‘元宵福’的活怎么派啊?” 阿潘伯瞅着父亲得空了就问。

“这事急不来,还要和镇上的福首们商量下,看看如何操办。”父亲不紧不慢地回道。阿潘伯很认真地说:“听杂货铺的阿界师说,八二年难过,八三年更凶险,新年‘元宵福’一定要重视,祈求神灵、祖上保佑大家啊!”

“是啊是啊,年三天节三顿,元宵很快就到了,洗溪、祭祖、做馒头,一路一路很多事,都要早做准备才好啊。” 阿春叔也急着说。

“阿界师的话你们莫全信,尪师(老家对道教法师的俗称)不嫌鬼多,他就是法师,灾厄多了生意好呵。这些年都难过,不是都过来了,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父亲笑着安慰两位老兄弟,“祈福的事也要做好,那是我们的老传统,尊敬先祖、敬畏神灵,总会带来好运和希望,你们都放宽心吧。”

两位叔伯这才放心回去。

“种田望收冬,有梦就是福。”父亲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喃喃说道,“心头有个念想总会有希望。”

阿潘伯家在隔壁,独子正当壮年却得了重病,一直不见好转,已经出院回家,靠土草药维持,期待出现奇迹。他的孙子树平兄妹五个还年幼,祈福对他家而言确实是个大事。

“阿春叔家不是好好的吗?”我不解地问父亲。

“你阿春叔家孩子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以后啊也要多替你们做义工了。”父亲边收拾毛笔边对我们兄弟说,“今年带你们去看看‘元宵福’。”

村里到镇上步行不过十来分钟,以往我们都想去看热闹,父亲一直不让去,说是小孩子去那热闹场面怕有个闪失。我们倒是听说大人不带自家小孩去,主要是怕小孩不懂事嘴馋会偷吃供品,招先祖怪罪、神灵惩罚。这会儿听说春节可以去看“元宵福”活动,我们都高兴得跳起来。当天晚上,我就梦见父亲从义工手上接过一袋子热腾腾香喷喷的“元宵福”馒头,交给我提回家去。我想象着与家人分享美食的光景,一路兴高采烈,刚到家门口就听到有人在唱歌:“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该死的广播,吵醒了我甜美的梦。

阿潘伯的爱子在那年“元宵福”过后几个月就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树平兄妹的泪眼都刻在了童年的记忆里。不久,阿春叔的孩子高考失利回到家里。我们都怪着“元宵福”没给这两个善良的人家更多的福佑。但生活总要向前走,没有一次悲欢离合能够阻挡时光的脚步。慢慢长大后,我和小伙伴们每年都结伴赶去看“元宵福”活动。一年一年的“元宵福”陪伴着我们的成长,在困蹇的少年时光里留下欢乐的记忆。

树平兄妹坚强地长大成人。阿春叔的孩子在镇上开了一家照相馆,生意挺红火的。我和哥哥后来求学、参加工作,渐渐远离老家,祖父、父亲、阿潘伯等亲人相继离世,母亲进城帮我们照看孩子,“元宵福”渐渐成了母亲嘴里的念叨。

母亲的念叨,也让我想起了多年没有见着的“元宵福”。偶尔老家的亲友也会寄来些“元宵福”馒头,让我回味久违的香甜。小时候去看“元宵福”只图热闹,看到也是片段式的场面,后来似乎只剩下吃食的记忆了。什么时候回去看看完整的“元宵福”成了一个口头计划。直到2008年正月,才迎来完成计划的机会。一位南阳籍热心公益事业的县政府领导邀我回老家参加“元宵福”民俗文化节活动:“你当过记者到处写文化,也该回去宣传下老家的传统文化了。”于是,这个春节我第一次全景式地了解参与了“元宵福”活动。

当地党委政府首次联合社会力量举办“元宵福”民俗文化节。正月上旬, “元宵福”活动组从村民中选出“福首”,以自愿方式捐款捐物,组织村民义务清洗溪流,打扫卫生,严禁往溪中扔脏物;在村中十字路口搭牌门、立灯柱等;举行接大王和晏公元帅民俗踩街活动,并在宗祠内祭祀、祈福。

一直以来,南阳镇乡亲保持着元宵节吃“元宵福”馒头的传统。自古相传的美好寓意使人们把祈福供品———馒头当成馈赠亲友的礼物,许多人除领回自家亲人食用外,还寄往全国各地分发亲友,让亲友们“尝到”记忆中的年味,品味浓浓的亲情。“元宵福”民俗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便是做馒头了。做馒头的工程十分浩大,工序精细、繁杂,做馒头的场面也很壮观。正月初十左右开始,“福首”便开始对各处自愿聚集来的义工做分工安排。这些义工不但有村中的男女老少,更有邻省泰顺县以及本省周边县市、乡镇的群众。大家聚集在一起制作元宵节的“元宵福”祈福馒头,有的搅拌糯米粉,有的揉面团,有的捏皮、包馅等,现场一派繁忙景象。经过压皮、放馅、搓圆、穿衣(粘叶)、蒸熟等工序使馒头最终成形。阿潘伯的孙子树平已经成为新一代义工,看着他开心地忙活,我心里无比欣慰,他们兄妹都已成家过上充实的生活,成为这幸福氛围里的一分子。

元宵佳节,南阳镇万人空巷。成千上万的村民不分村落,不分族姓,聚集在镇区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老祠堂周围。宗祠内独具特色、成对上千的灯烛摆满了桌面,冉冉齐燃、熠熠生辉。祠内所有工作人员沐浴更衣,斋戒素食。鸣礼炮,奏民乐,狮舞龙动,彩旗飘扬,在万众瞩目中,在掌声喝彩中,凸显地方特色融合民俗文化的表演活动开始,一个个充满欢乐喜庆年味、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节目相继上演。到夜里,夜花、神铳响彻天空,场中男女呼朋唤友、扶老携幼,清醮祈福、自备筵供、彻夜不眠。此后,祈选新福首、送花船,直至十六日早上开斋为止。传统文化更兼道场佛事,老少咸宜各取所需,共同分享着一种快乐,一起欢度着一段时光,在民俗活动中欢庆佳节,祈福新年,在文化交流中融洽感情,和睦邻里。“什么是福?团圆就是福。”“元宵福”非遗文化传承人、活动组织者之一的龚明恺老人说,“亲友团聚就像大办喜事一样快乐,大家就喜欢这种气氛。”

“元宵福”已被列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百年来,南阳镇各村乡民们对“元宵福”的喜爱如同对乡间习俗的依恋,已融为乡民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或许更多地成为了他们所景仰的一种精神文化追求。

今年春节元宵后,山城寿宁下了一场大雪。久违的大雪,嗨了整个朋友圈。厚厚的积雪造就了一个粉妆玉砌的童话世界。大人小孩都在兴奋地玩雪。大家都说,有雪才有点儿年味。微信里也传来老家的雪景,以及用积雪堆出来的各式“冰墩墩”。亲友们的兴奋和创意都已经折射出了如今生活的幸福富足。

小时候,一到过年准下雪。我们对大雪既爱又恨。洁白的雪花给过我们很多快乐和遐想,但衣着单薄的我们对于天寒地冻的感受也是刻骨铭心的。后来,生活越来越好,可雪下得越来越少,就像年味一样,当我们不再为吃穿忧愁时,年味已经成为一种怅然若失的怀念。

牛年腊月,远在江苏工作生活的堂妹玉婷在微信亲友群中询问:春节回乡要核酸吗?元宵福还有办吗?她想回老家过年,想念早年的年味了。在香港的珍玉堂妹已多年没回老家,老家的亲人,老家的年味,也让她很怀念。是的,渐渐淡去的年味,让我们很是怀念小时候的春节,怀念那时候参加“元宵福”时的快乐。

赶在春节前,我和哥哥回了趟老家,回去看看在老家的亲友。我们参加工作后进了城,老屋里的人们也如蒲公英般远近飘离,有的外出求学、工作、创业,留在村里的也搬迁到更舒适的新房子,这里成了一座空房,孩提时的记忆已经锁在了一扇枯槁的木门里头。我们唏嘘着往事,也感叹着变迁。听邻居说,树平的孩子聪明能干,赶上好政策赚了钱,在省城买了房子,今年一家子都到福州过年了。前些天树平还打电话回来问,新年有没有做“元宵福”?能不能寄些“元宵福”馒头给他孙儿吃?

我们问询了有关部门,回复玉婷堂妹说江苏回乡过年有绿码就行,疫情防控形势下,不能举办群体聚集性活动,“元宵福”活动就没办了,香香甜甜的“元宵福”馒头怕是吃不到了。玉婷堂妹可以回家过年,但在香港的珍玉堂妹因为疫情就回不来了。还好网络便捷天涯咫尺,给了亲友们像“元宵福”活动一样增进交流联系的途径,我们在亲友群为他们祈福,为她及在外的亲人发去往年“元宵福”活动及做馒头的照片,让她过一回网络版“元宵福”,为她们解解思乡的愁绪。网友“鳌城浪子”往年在寿宁在线发布的一组讲述南阳“元宵福”民俗活动图文并茂的帖子《馒头!馒头!寿宁这里正在做十万个馒头》,唤醒了无数网友和在外游子记忆中的年味,很多在外乡友还在老帖子下面跟帖。“满满的年味!”“好久没吃‘元宵福’馒头了,真怀念啊!小时候在外婆家还自己动手做来着。”“这才是记忆中过年的味道。”……

尽管乡亲们都在怀念参加“元宵福”时的欢乐,回味小时候的年味。但“元宵福”传统里就有着祈福平安的内涵,平安就是福,早就在疫情时代成为共识。大家都相信短暂的分离也是为了长久的相聚,虽然天各一方,但都有着共同的愿望:让疫情早点过去,让“元宵福”的欢笑声早点回来。

古镇昨日的芳华,已经成为我们一代人共同的记忆年轮,“元宵福”就是那年轮上清晰的纹路。斜日向晚,炊烟正暖,流年、烟火、笑声、味道,那些不经意间淡去的生活细节,永远都是离开故土的游子心中最美最暖的记忆。

责任编辑:林宇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