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文艺界热议央视热播剧《那山那海》(一)
反映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电视剧《那山那海》近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间首播,腾讯、爱奇艺、优酷、搜狐+全国IPTV等平台同步播出。播出后在央视收视率持续霸榜。
《那山那海》根据黄国敏中篇小说《山哈弄海》改编而成,以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观风寨三兄弟带领畲族同胞创造美好生活为故事主轴,生动展现出今天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摆脱贫困、实现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伟大实践。该剧是由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申报立项,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广播电视局、省广播影视集团、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宁德市委宣传部等联合摄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等出品,张卫执导,杨铮、奚望、铁伟光、张光北、杨立新、何政军等主演的28集电视剧。
该剧一经上映,迅速引起宁德文艺界广泛热议,本期推送“从《那山那海》看山海巨变”主题评论。
山海交响的新时代叙事
许陈颖
(省作家协会会员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 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正在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黄金时段热播的28集电视连续剧《那山那海》,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热议。这部电视剧将叙事镜头聚焦在一个依山傍海的畲族聚居区——观风寨,细腻刻画了包括雷氏三兄弟在内的一批生动鲜活的青年人物形象。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各种富民政策,挥洒青春汗水,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生动演绎一个个充满理想激情、闪耀信仰之光的奋斗故事,为脚下这方热土缔造崭新的传奇。这部电视剧是在时代镜像之下以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全面实现小康为时代背景,以畲族群众思想观念和经济生活的现代化为叙述主线,描绘了党的共同富裕政策在民族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
畲汉互动 群像纷呈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曾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生动真切的人物群像的塑造,是这部电视剧的主要亮点之一。电视剧通过对坚韧踏实又宽厚包容的大哥雷铨水、勤劳聪明又血气方刚的二哥雷恒水、青春活泼又机灵好学的三弟雷德水,还有舍小家为大家的扶贫工作者陈越、美丽能干且自强不息的林月仙等一系列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在全景式展现乡村振兴火热场面的同时,又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了畲汉交流、交往、交融的过程,共同谱写一部新时代畲汉两个民族间的融合互动史。
观风寨中畲家寡母带着雷氏三个兄弟住在一个破败不堪的家里。小弟雷德水勤奋好学却因为一块钱的学费差点辍学,为此大哥雷铨水不得不违心出卖恋人接济的一碗大米。雷家的牛棚因地震崩塌压死了牛,失去了唯一彩礼钱的来源,导致他与心心相映的恋人最终无法修成正果;母亲希望二哥雷恒水入赘山下林家,娶陌生且有心脏病的女子。这是电视剧《那山那海》的第一集呈现的故事的开端。各种生活矛盾把戏剧冲突推向一个小高潮,揭示出生活在20世纪80年代偏远地区的人们所承受的痛苦而荒谬根源——贫穷。
作为这部电视剧中的枢纽式人物,陈越不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大力引领着观风寨的孩子们向上向善,让他们通过学习渐渐地有了“脱贫”意识。他在生活中也总是全心全意地帮助着畲族老百姓解决各种问题。大学毕业时,年轻的陈越来到观风寨支教,一干就是多年,导致妻子因为不理解他而和他离婚,是观风寨的畲族百姓用温暖和爱心,陪伴他渡过生命中的灰暗时刻。观风寨的畲族百姓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成为他的理想与追求。当上观风寨的书记之后,他支持雷铨水挖山开路、帮助林月仙和雷恒水解决企业问题,更是通过“移民工程”“胥民上岸”两个重大决策引导贫困农民找到致富之路,从根源上解决畲族百姓贫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坚韧温暖的雷母、痴心善良的菊香、横刀夺爱的钟大虎、爱女心切的商人林源昌、不择手段的商人何有志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得以塑造,在呈现新时代脱贫奔小康、振兴乡村的宏大时代叙事的背景中,细腻地展现了畲汉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生动场景。可以说,《那山那海》是一部表现各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美好家园,追求幸福生活的励志赞歌。
山海交响 双线并进
这部电视剧在叙事手法上极具特色。“依山”与“傍海”是潜藏在故事中的两条叙事主线,通过山海联动场景中老百姓日常生活细节的展示,演绎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包括畲汉各族人民走向共同富裕过程中的辛酸苦辣、喜怒哀乐。
畲族自称“山哈”,即来自大山里的客人。早期的畲族及其先民主要依靠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用智慧和汗水在青山密林中寻找家园。然而,正如电视剧所表现的那样,地震、洪水等从来就不因为畲族百姓的勤劳勇敢而放过他们,虽然在党和政府在灾后也及时“上山”送粮送物,解燃眉之急,但由于天灾导致返贫等问题却也时刻威胁着山上的畲民。久在山上的畲族青年因此视野受限,对外面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知之甚少。当雷恒水背着受伤的雷铨水下山求医时,第一次见到大海并为其宽阔所震撼。在碧波荡漾的诗意化海面上,雷氏兄弟激动的心声通过画外音向观众传来:“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大海,无限辽阔的大海与天空一下子扑面而来,我和大哥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力量在心头涌动。村庄是狭小,但大海不是,那是一眼望去看不到头的震撼,似乎预示着无限的可能。”这种高度抒情化的镜头既是现代化语境下对诗意生活的追求与建构,也是电视剧在处理时代话语与艺术追求二者关联时重建的平衡策略。
电视剧中的宁福政府经过调研,决定把改善交通和发展养殖业作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于是,在大山深处的雷铨水在陈越书记的支持下,带领着村民经历不懈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成功修建观风寨路。他和村民们一起种植葡萄、原生态水稻、红薯等山货等,通过这条路,他们把货物源源不断运输到大山之外。而大海则为雷恒水则与林月仙这对勤劳、善良的年轻人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他们从卖红膏鲟兴建养殖基地再到成立“山海经股份有限公司”几经磨难、几番探索,终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成功把家乡的特产大黄鱼卖向全世界,助推故乡成为中国最大的大黄鱼养殖基地。
“山”线与“海”线的并行交错叙事,不仅丰富了电视剧故事的表达艺术,也使脱贫攻坚这一宏大主题更接地气,真正落实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细部,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民俗穿插 美美与共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悠久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中国各民族数千年来的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那山那海》作为一部表现畲族人民生活的电视剧,其中浓郁的闽东畲族风情与特色民俗吸引了无数的观众,使全国观众对畲族文化有了更为直观、形象的了解和认识。
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畲族文化,其中女性服饰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情。畲族女性服饰又称凤凰装,黑蓝两色,黑色居多,往往右开襟。上衣多刺绣,图案排列有序生动鲜明,但各地的服装又略有不同。在开篇第一集中雷母因常年劳作而产生的大襟和领子上只有简单几何图案的“横领”式、菊香身上服斗纹样呈“L”形且刺绣纹饰图案都极具闽东霞浦特色。畲族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同时,雷母与菊香的发饰也是有所区别的,畲族已婚妇女喜欢梳“凤凰髻”,而未婚的少女则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相缠并编成长辫子,盘在头上。电视剧对原生态民族服饰款式的保留和展示,对畲族文化的传播、传承和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电视剧中还专门展示了一段原汁原味的畲族婚礼。林月仙虽然是汉族人,但却想举办畲族婚礼。畲家的婚姻之道,嫁娶之礼,不只是一场婚礼,它更囊括了畲族的歌谣、舞蹈、习俗、礼仪和信仰,是畲族精神、畲族特色的传承载体,也是畲族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精彩缩影。畲族婚礼不仅仅是男女的普通婚礼,更是畲家全民参与的盛大节目,传统的畲族婚礼要经过“定亲、讲杠、择日子、备嫁妆、做表姐、做亲家伯、讲祖公、出门酒、出嫁、拜堂、办正酒、食佳仪酒、做女婿、做头客”等繁复程序。在婚礼的现场中,身装嫁服凤凰装的林月仙站着,而新郎则跪着,也体现了畲族女性在族内的地位较高,是生产劳动的主力,迥异于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男权制度下的女性地位。除此之外,电视剧中还再现了畲族特色食物——乌米饭的制作过程。“上山去摘乌稔叶,回家又蒸乌米饭”,三月三就是畲族的乌饭节。每逢“三月三”这一天,畲族同胞们便会蒸制乌米饭,款待来客,体现了畲族同胞的热情、善良的民族特质。
无论是畲族服饰、畲族的饮食、畲族歌言,还是畲族节日、畲族婚礼,《那山那海》所承载的畲族民俗风情,与其他55个民族文化合映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之神采,从而构建出一种区别世界其他国家的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以包容性和凝聚力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内在精神。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讲好新的中国故事,关键是得有历史眼光,这样才能从历史的纵深处对比发掘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经验之所在。《那山那海》是闽东作家黄国敏中篇小说《山哈弄海》的影像表达,这不仅是对福建闽东扶贫事业的业绩总结,更是将其置于中国社会变革的宏大历史视野中加以表现,为观众展现了新时代民族地区山乡巨变中所蕴含的蓬勃发展活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齐心赢明天 奋斗创幸福
禾 源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那山那海》以改革开放以来,观风寨三兄弟带领村民创造美好生活为故事主轴,展示出闽东畲家人齐心赢明天,奋斗创幸福的时代风华。展现出今天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摆脱贫困、实现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伟大实践。
跟着剧情走深,既能体会那山那海的风情,更能体会闽东非凡十年的变迁,看到摆脱贫困走向乡村振兴的美好诗篇。本剧体现出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一是创作题材的现实性。该剧从真实事件中提取素材,镜头直击雷家三兄弟在摆脱贫困中所经受的坎坷与磨难,营造出逼真的历史氛围,再现不同阶段的真实生活原貌。二是人物形象具有时代的典型性。雷家三兄弟表现了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崇尚信义、坚韧不拔、刚正勇为的精神品格和敢占先机、勇当时代弄潮儿的勇气与智慧。扶贫工作队,体现了立足村情、与群众心连心的工作作风。每个人物都具有时代的代表性。三是刻画细节的客观性。全剧精雕细琢地刻画出了区域的、民族的、大众的生活气息,就如:一场台风带来的暴雨,天灾地害等,都紧扣地域环境、时代环境、情节背景,每个细节处理给人以真实感。四是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剧中的大黄鱼养殖、大规模葡萄种植,渔民上岸等具有现实根基。同时服饰、道具、语言等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本剧体现出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从雷家三兄弟在摆脱贫困中所经受的坎坷与磨难中,我体会到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斗志。让我想起我们要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去创造幸福。从雷家三兄弟吃苦耐劳、崇尚信义、敢为人先精神品格中,体现到我们也要勇于争先,勇当时代弄潮儿。从扶贫工作队的身上,体会到要深入群众,要与群众心连心。作为文艺工作者,那就是要深入群众中去,学会说百姓话,学会唱山歌念海经,创作出有浓浓生活气息的好作品。
回望沧桑路 奋进新征程
何 钊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正在热播的《那山那海》,是一部以闽东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贫困落后的农村面貌为背景,讲述勤劳勇敢的畲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脱贫致富奔小康真实历程的电视剧。对于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闽东人来说,整部剧的大量场地取景于身边,剧中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都恍如亲历亲闻,观剧的代入感尤其强烈,观后的感触也尤其深刻。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全面展开的时刻,当时的闽东城乡,特别是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地理位置、交通设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客观条件的制约,仍处在全省落后的状态。观风寨就是那时候闽东乡村的典型代表,在剧中,一看到它破旧的房屋、困顿的生活场景,瞬间就唤起了我对当年农村的回忆。
每个时代的人有每个时代的烙印,如果只靠自身的努力、没有智者的指引,思想方面的禁锢是很难挣脱的。今天,我们用发展的和历史的眼光看,当时的闽东农村尽管贫穷,其实在资源方面并不稀缺,缺的只是问题的眼光和行动的方向,贫困的主要根源是人的信息闭塞、观念守旧,就如处在井底的蛙,如果没有正确思想的指引,没办法看到视线以外的天空。庆幸的是,党的正确领导和高瞻远瞩的方针政策,指引了一条富民的道路,使剧中人少走了很多弯路,从而走向了拥抱幸福之征程。在剧中,多次体现的县、市班子的会议场景,真实再现了那些思想碰撞的火光,展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这一闽东精神为闽东人民摆脱贫困所起的巨大引领力量。
闽东是革命老区,曾经涌现过无数的革命前辈,他们为中国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新京剧《沙家浜》中的许多原型,都是新四军中北上抗日的闽东籍官兵。在闽东本乡本土牺牲的英雄更多,尤其是畲族人民的忠诚和英勇,曾经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作为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闽东这片土地的脱贫致富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心愿,也是一直在稳步推进的重要事业。在剧中,陈越作为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干部形象深入人心,他立足于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方式体现了党和政府扎根基层、紧密联系群众的宗旨意识,他的奋斗和成长,与群众的脱贫致富是同步的。电视剧里,“宁福市”领导对于乡村公路建设的重视、对于大力发展养殖业的支持,以及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设想,尽管镜头不多,但都在重要关头、重要节点为脱贫攻坚把脉定调,尤其是其间穿插的疍民上岸的细节,这一闽东历史真实的再现,是党和政府对连家船民的深切关怀,饱含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
通过这部剧,我们不仅看到了闽东人民的淳朴善良,更看到了他们面对苦难时的坚强勇敢、朝脱贫目标奋进时的顽强斗志。尤为可贵的是,不管从对正面人物的讴歌还是对反面人物的批驳,电视剧都能从细节真实出发,注重人物内心的剖析,通过修路、海水养殖、合同风波等一连串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展示雷家、蓝家、林家以及陈越、何有志等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抽丝剥茧、层层递进,讴歌善与美、鞭挞丑与恶,故事平淡而真实、曲折而合理,使观众因真实而震撼,由震撼而共鸣,由共鸣而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我觉得,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主旋律作品。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真正的美无需不厌其烦地展示,真正的爱都蕴涵在点点滴滴的琐事中,一个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政党,不需要口口声声地对着选民表态,但把对人民的爱都体现在了一件件奋力完成的历史伟业里。《那山那海》以写实的手法、细腻的笔触,展示了闽东三十年滴水穿石的奋进之路,它给人的振奋和鼓舞是全方位的、沉浸式的,引起我这个土生土长的闽东人的强烈共鸣,也一定是必然的。
物换星移山海融
陈巧珠
(省作家协会会员 市作家协会秘书长)
故事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宁德山区一户畲族雷家开始讲起,房梁上挂着一小块猪肉,雷家女主人炒菜时将那一小块猪肉取下往锅里抹了几下又挂起。这是那个年代宁德农村常见的场景。贫困,一顶摘不去的沉重帽子,紧紧地箍在广大农民头上。
然而贫穷与自然灾害,并没有压倒“山哈”摆脱贫困的斗志。时代赋予了人民命运的转机,雷家三兄弟,三种不同的性格,选择了三条不同的出路,老大代表了农民阶层,要致富先修路,他架起大山与大海的桥梁,打通了交通的命脉。老二代表了企业家阶层,做起了海岛运送物资,开启了海上养殖业的发展。老三代表了知识分子阶层,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扶贫。不同阶层出现了不同的新思想、新观念,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摆脱贫困,共同走向富裕。
影片积极向上的主基调,催人奋进,我感动在细节里,激动在奋斗中,深思在感恩里。幸福生活时代赋予,山与海的交响,演凑出时代的新乐章。
来源:宁德市文联
编辑:林宇煌
审核:刘宁芬
周邦在
责任编辑:林宇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