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频道 旅游

旅游拉近中越百姓心灵距离

2017-04-10 17:16 来源:人民网

越南旅游总局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3月份,中国大陆赴越游客近30万人次,同比增长39.2%。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赴越游客也增长了近三成。中国持续多年成为越南旅游市场最大客源地。但与此同时,一些游客在申请越南电子签证、办理入境手续时,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核心阅读

中国游客占赴越外国游客总量近三成

今年一季度,赴越中国大陆游客近95万人次,同比增长63.5%,占赴越外国游客总量的近三成。2016年越南接待外国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其中,中国大陆游客达270万人次,数量最多。中国持续多年成为越南旅游市场最大客源地。

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细腻的沙滩,婆娑的椰林……一幕幕似乎只能在旅游宣传片中见到的场景,一一映入眼帘。这是来自云南省红河州的吴云萍第一次来越南旅行。“我很多朋友都去过越南的河内、下龙湾、岘港、芽庄等地,他们一般都跟着旅游团,而我这次是自由行,不但看到了越南的自然美景,还切身感受到当地的淳朴民风。”吴云萍说。

为吸引更多中国游客来越南,中越两国旅行社与航空公司合作,增开旅游包机。越南游的火爆,还增加了越南国内对中文导游的需求。节假日期间,一些旅行社开出比平时多一两倍的工资,仍一人难求。

往返于首都河内—下龙湾线路的中文导游阮文山告诉本报记者:“现在从中国来的旅游团特别多,中文导游成了‘香饽饽’。每次送别中国游客时,他们都大包小包的装满咖啡、腰果等越南特产。当然,中文导游的收入还不错,我很知足。”

看到美景,遇到好人,让旅行多了人情味

来自中国河北省的杨雨龙,刚读完大学,一个人、一辆摩托车,从越南中部岘港市一路向南骑行。透过杨雨龙拍摄的一张张照片和一段段视频,越南的碧海蓝天、乡野田园尽收眼底。而最让这位第一次在国外骑行的中国青年感动的,是在骑行途中看到的一张张淳朴面孔。

杨雨龙告诉本报记者,他从归仁市去芽庄,途中经过绥和市时,发现路边有一些从树上掉落的芒果。好奇的杨雨龙停下车,他向一旁的老奶奶示意,是否可以拾几个。老奶奶摇了摇手示意这样的芒果不好吃,请他到院子里歇歇脚。一个越南小姑娘为他端上一杯水和香蕉。当杨雨龙起身告别时,小姑娘一家将一个袋子塞给他,里面装着黄色和青色的芒果。老奶奶还打趣腼腆的小姑娘说:“你干脆跟着他去中国吧。”满目葱茏的小院里,飘出一阵阵笑声。

“这一家人很细心,为我带上的黄色芒果可以马上吃,青色的放上几天,在路上就可以吃了。虽是萍水相逢,但一杯水,一个芒果,让我感动不已。骑行的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经历的每一件事,都不可能经过彩排。当地百姓给予我这名中国游客的帮助和情感,都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杨雨龙对本报记者说。

在越南富国岛旅行的每一天,吴云萍都会将图片和见闻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在即将告别富国岛时,吴云萍在朋友圈里有感而发:“我希望能再次来越南旅游。”当记者追问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慨时,吴云萍说:“看到美景,遇到好人,让旅行多了人情味,内心自然留恋。”

杨雨龙也告诉记者,人生中第一次国外骑行选择越南,让他感受到越南百姓的淳朴。旅游,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

顶层设计为中越旅游深度合作提供强劲动力

按照规划,越南力争在2017年接待国际游客1150万人次、国内游客6600万人次,预计实现旅游业收入460万亿越南盾(约合204.71亿美元)。2020年越南力争接待国际游客1700万—2000万人次、国内游客8200万人次,预计旅游业收入达350亿美元。

国内外游客人数不断刷新纪录,让越南官方更加看好旅游业发展前景。越南颁布了关于将旅游业发展为经济支柱产业的决议,国会还将完善《旅游法》,为越南旅游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中越两国重视并积极推动旅游合作。2017年1月,两国签署了《中国国家旅游局和越南文化体育旅游部2017—2019年旅游合作计划》,顶层设计为中越旅游深度合作提供强劲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越南游受到中国游客青睐的同时,一些游客在申请越南电子签证、办理入境手续时,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文化参赞彭世团认为,中越旅游合作前景广阔,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中越均重视互联互通,希望越方未来在签证、通关等方面提供便利,开放和开发自驾、邮轮等多样化旅游产品,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吸引更多中国游客到越南旅游,同时要保障中国游客的合法权益。

越南旅游总局副总局长何文超表示,越南长期重视与中国在旅游领域的合作,欢迎中国游客来越南旅游,希望通过加强越中旅游合作,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和了解,为越中关系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报河内4月5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06日 21 版)

延伸阅读

责任编辑:叶著

(原标题:旅游拉近中越百姓心灵距离)

关键词

中越 心灵 百姓 旅游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