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工研发“高速飞行列车” 未来京广或半小时可达
高速飞行列车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2000公里的路程,半个小时就能到达?在未来,这或许并不是梦。
3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湖北武汉举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发布了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蓝图。航天科工开展了“高速飞行列车”的研究论证,将与“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并列形成“五云一车”的商业航天新格局。其中,“高速飞行列车”未来速度或达每小时4000公里。
本次论坛以“汇聚全球资源、共促商业航天”为主题,来自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德国、荷兰、新加坡、伊朗、南非、喀麦隆等20余个国家的80余位国际专家参与论坛。
2016年初,航天科工在国内率先成立了首家商业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把快舟运载火箭与发射系统提升到商业级水平,为国内外客户提供灵活、方便、快速、经济的卫星发射服务;2017年初,快舟一号火箭成功完成“一箭三星”发射,从签订合同到发射仅历时8个半月,顺利完成“商业航天第一单”;而开拓者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鲲一号”,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航天科工已具备独立自主研制各类典型空间飞行器及平台的能力;同时,航天科工牵头设立“航天湖北长江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商业航天产业。
▲重大项目
未来高速飞行列车最高时速4000公里
北京距离武汉约1152公里,目前,从北京出发的高铁需要历时5个多小时才到达武汉。然而,你能想像在不远的未来,北京到武汉只需要30分钟吗?届时上午的会,当天早上出发就能赶上。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速飞行列车项目或将开启交通工具的新时代。
相比传统高铁,高速飞行列车运行速度提升了10倍;相比现有民航客机,速度提升了5倍,最高速度可达到4000公里/小时。广州距离北京约2100公里,根据这一速度,广州到北京或仅需半小时。
高速飞行列车是利用低真空环境和超声速外形减小空气阻力,通过磁悬浮减小摩擦阻力,实现超声速运行的运输系统。
高速飞行列车不仅仅拉近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还具有不受天气条件影响,不消耗化石能源,可与城市地铁无缝接驳等诸多优点,是未来交通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制高点。
当前,世界上对外宣布开展大于1000公里/小时运输系统研究的公司主要有三家,包括美国的HTT公司、Hyperloop One公司以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美国的公司起步早,但中国企业起点高,利用航天超声速相关技术,航天科工是全球首个提出超声速地面运输系统的集团公司。
航天科工在该工程项目实施上注重发挥各方面优势建立国家队,联合了国内外20多家科研机构,成立了国内首个国际性高速飞行列车产业联盟,目前团队拥有相关领域200多项专利。
项目落地开花将按照最大运行速度1000公里/小时、2000公里/小时、4000公里/小时三步走战略逐步实现:第一步,通过1000公里/小时运输能力建设区域性城际飞行列车交通网;第二步,通过2000公里/小时运输能力建设国家超级城市群飞行列车交通网;第三步,通过4000公里/小时运输能力建设“一带一路”飞行列车交通网,最终形成一张继航天、高铁、核电之后的中国新名片。
KZ—11首秀将实施“一箭六星”发射
记者从第三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现场获悉,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发生产的快舟十一号(KZ—11)固体运载火箭将以“一箭六星”的方式实施首飞。
KZ—11运载火箭采用“航天系统管理+民企灵活运营”相结合的研发模式,引进民营企业参与产品研发和生产。目前,首飞技术方案和卫星搭载方案已明确,各项分系统研制试验正加紧推进。
KZ—11运载火箭采用车载移动方式发射,能够满足卫星商业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火箭起飞质量78吨,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1500kg,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1000kg/700km,主要承担400km—1500km近地和太阳同步轨道小卫星、微小卫星单星及多星组网发射任务。
今年1月9日,中国航天科工研制的KZ—1A运载火箭就成功实现“一箭三星”发射,开创了从合同签订到完成发射任务仅8个半月的“快舟”速度,掀开了中国商业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篇章。而早在2013年和2014年,中国航天科工快舟一号甲通用型固体运载火箭的前身快舟一号运载火箭曾成功进行过两次卫星发射任务。
“国际商业发射中,小型运载发射报价一般为每公斤2.5万—4万美元,快舟1A运载火箭的报价不到2万美元,快舟11型运载火箭报价不到1万美元,极具竞争力。”中国航天科工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大力开展运载火箭和发射服务的同时,中国航天科工坚持商业应用的主体导向,面向物联网、大数据等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全力布局微小卫星研制领域,开展低轨小卫星通信星座系统(简称“行云工程”)项目研制。依据整体规划,该星座包括百颗低轨卫星,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联网信息的无缝获取、传输与共享,同时构建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等服务的信息生态系统。项目应用行业领域包括野外数据采集、物流运输、安全监测、救灾应急等。
目前,中国航天科工自主研制的“行云工程”项目首颗技术验证星“行云试验一号”卫星已于今年1月9日搭载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2018年将完成两颗试验卫星的发射,并开展应用服务试运营。
“虹云工程”打造天基互联网
“以‘虹云工程’为代表的天基互联网的构建,将是一个很好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支撑平台,有助于培育‘互联网+’航天新兴产业。”在第三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虹云工程”总设计师向开恒谈到。
由于沙漠、山脉和海洋等环境因素,世界上还有一半的人口没有接入互联网,信息的匮乏限制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虹云工程”瞄准“一带一路”倡议部署,以天基互联网接入为主要目标,基于低轨通信星座及其地面系统,与现有通信系统相辅相成,为“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和产业化发展搭建信息交互平台。
按照规划,整个“虹云工程”被分解为“1+4+156”三步。第一步计划在2018年前,发射第一颗技术验证星,实现单星关键技术验证;第二步到“十三五”末,发射4颗业务试验星,组建一个小星座,让用户进行初步业务体验;第三步到“十四五”末,实现全部156颗卫星组网运行,完成业务星座构建。
“虹云工程”具备通信、导航和遥感一体化、全球覆盖、系统自主可控的特点,以其极低的通信延时、极高的频率复用率、真正的全球覆盖,可满足中国及国际互联网欠发达地区、规模化用户单元同时共享宽带接入互联网的需求。(王腾腾)
责任编辑: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