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十二五”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
“六新大宁德”向前迈进一大步
宁德网消息(记者 吴宁宁) 目前,宁德市已进入了“十二五”中期,“十二五”规划情况完成得如何?昨日召开的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受市长隋军委托,副市长李转生作了《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
从评估结果看,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总体进展良好,全市全力推进“六新大宁德”建设,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统计
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规划《纲要》确定了“力争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力争在海西发展格局中位次前移”的战略目标,目前“两个力争”战略目标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根据《报告》,2011~2012年我市经济平均年增速达13.9%,2013年上半年增长12.6%,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和1.3个百分点。2012年我市顺利实现“千百万”目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75.06亿元、公共财政总收入104.45亿元,占全省比重为5.5%和3.5%,分别比2010年提高0.5个和0.4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有所缩小,为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2011年我市经济总量和公共财政总收入位置前移至第八位,实现摆脱全省末位的历史性突破。2012年、2013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赶超发展势头,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在海西发展格局中的位置更加凸显。
大部分指标已达进度要求
规划《纲要》还确定了经济发展、结构升级、民生改善、社会建设、环境保护等5个方面37项指标。其中14项为确保实现的约束性指标,23项为争取实现的预期性指标。目前,主要指标实施情况基本达到进度要求。
根据《报告》,14项约束性指标中,12项指标达到规划控制目标要求,分别是:年末总人口、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耕地保有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费降低、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2项指标暂时未达到规划控制目标,分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23项预期性指标中,7项指标实施进度超过规划目标要求,已提前实现或有望提前实现,分别是:外贸出口总额、验资口径实际利用外资、城镇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11项指标达到规划目标要求,经过努力可以如期实现,分别是:公共财政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化率、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R&D(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千人医生数。4项指标与规划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实现规划目标压力较大,分别是: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分析
经济综合实力依然偏弱
从“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情况来看,我市“十二五”规划实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报告》指出,我市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受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化影响,持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压力增大,部分规划目标完成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经济综合实力依然偏弱,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分别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7.8%和88.6%,加快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转型升级步伐相对滞后,产业规模偏小,一产比重偏高、三产比重偏低,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紧迫。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全市研发投入资金(R&D)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低,科技进步贡献率偏低。
另外,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医疗、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不够均衡,城乡之间、市民与农民转移人口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拉大。生态环境压力依然较大,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数小,回旋空间有限,环境容量制约日趋明显。
■对策
提出八方面针对性措施
如何保障“十二五”规划后半期的顺利实施?《报告》中针对规划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八个方面针对性措施,包括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交通设施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强化要素保障能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我市将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抢抓我省将获批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先试示范区、我市比照享受原中央苏区政策、省里大力扶持扶贫开发重点县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机遇,乘势而上,奋发而为,全面推进“六新大宁德”建设,着力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切实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按照“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总要求,大力实施临港先进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计划”,加快现代农业、海洋经济发展,着力突破园区经济、道口经济,抓好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规模大、产业链延伸长的重大项目实施,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构建宜业宜居新城镇的要求,坚持区域统筹、优势互补、城乡一体,强化中心城市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加快沿海次中心城市和山区小县大城关建设,加快小城镇改革创新步伐,着力培育特色鲜明、生态优美、分工有序、布局协调的城镇群体系。
另外,我市还将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及国省道干线的建设提升步伐;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快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