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2021专题管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宁德篇章

科技引领未来 创新驱动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成果丰硕

2021-01-05 09:00 来源:闽东日报 记者 林强

宁德网消息(记者 林强)年推广优质大黄鱼苗1亿尾以上,实现直接产值1000万元;通过示范推广大网箱养殖、湾外养殖和深海养殖等健康养殖模式,年示范生产商品大黄鱼1000吨,实现直接产值4000万元以上……

自2015年国内唯一一家水产类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以来,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依托这一平台取得了新的飞跃。

一条大黄鱼,一个实验室,正是我市“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回望“十三五”初期,我市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高端科技人才缺乏,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传统中小企业比重大,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五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激励创新投入,引进培养创新人才,引联搭建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显著提升。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十三五”期间,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宁德的决定》《建设创新型宁德实施方案》《宁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若干规定》等政策,并抓好科技惠企政策的宣传辅导和兑现落实,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就达110多亿元。

激活企业创新动能才能释放发展活力。我市通过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已培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06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97家、省级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0家。与“十二五”末相比,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翻了一番。

2016年以来,全市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2项、资助经费1.8亿元,获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97项、资助经费10305万元。全市创新投入快速增长,R&D投入143.15亿元、年均增长31.1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45%,投入强度(R&D占GDP比重)从全省第八位上升到第四位。

科技创新离不开优质实验平台。五年来,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快速推进,已建立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2家、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4家、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战略联盟2个;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创新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家。

同时,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推进建设一批规范化、专业化、便利化的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共培育认定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1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3家、省级星创天地5家。2019年9月,能源器件省创新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成为全省首批4家创新实验室之一。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科技发展的源动力。我市以发挥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核心,着力改革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围绕市委“1+5”人才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遴选办法等政策措施,激发创新活力。

目前,全市共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人、省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9人。2016年以来,共获省科技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3项。

政府筑“暖巢”植“沃土”,企业则插上“科技之翼”在山海间腾飞——

宁德时代建成材料体系、系统结构、智能制造、商业模式等四大创新体系,麾下汇集研发精英5300多人,仅2019年企业研发投入就近30亿元,挺进电动智慧无人矿山、下线海洋船舶动力电池系统、落地全国首个换电重卡商业化应用场景,抢下一个个行业新高点。

青拓集团砸下7000多万元资金,建立冶金新材料研究院,引进业内顶尖研究人员,专业从事不锈钢工艺改进、新产品开发及应用,目前已拥有核心专利203项,去年5月投入量产的笔尖钢产品打破了国外企业长期垄断格局,一曲“笔尖报国”佳话传……

面向“十四五”,我市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高能级创新高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全面建设创新型宁德,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动力。

责任编辑:陈秋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