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真贫 活水润“三农”——我市深化金融扶贫工作综述
福安北门生态茶园 (福安摄影家协会供图)
2020年7月16日,宁德农商银行在蕉城区霍童镇开展“普惠金融服务,惠及千万家”宣传活动。 詹益伟 谢文珍摄
2020年7月21日,工行宁德分行举办“渔排养殖贷”产品推介会。(工行宁德分行供图)
2019年,寿宁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垄上行”服务队上门为贫困户提供金融服务。(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宁德办事处供图)
2020年8月19日,邮储银行古田县支行向古田县平湖镇官州村颁发“果农贷·整村授信”“邮爱·信用村”牌匾。杨铭星摄
2020年6月13日,周宁县启动普惠金融月活动。 詹佳伟 摄
宁德网消息(记者 龚键荣)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产业兴旺需要金融活水来浇灌。近年来,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让金融扶贫在农村开出“幸福花”。
破解农户无抵押资产融资难题
海是宁德最大的优势,海上养殖是许多沿海村庄的支柱产业。冬春之交,船行于福安市下白石镇藟尾村海域,连片的新型塑胶渔排映入眼帘,呈现一幅“海上渔耕”图景。
藟尾村是一个渔业村,产业发展以种植龙须菜和养殖经济鱼类为主。2018年以来,该村积极推进渔排升级改造和藻类规范养殖,稳步扩大养殖规模。可购买渔具、鱼苗、饲料都要资金,渔民缺乏抵押物,不符合银行信用贷款条件,问题怎么解?
去年,在宁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政银担”三方积极研究出台帮助渔排养殖户解决贷款融资难问题的政策措施。同年7月,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出台《关于开展海上渔排养殖权抵押备案工作的意见》,让渔排等生产要素的确权、登记、抵押、流转等有规可依。据此,工行宁德分行联合宁德市国有融资再担保有限公司在全省率先推出“渔排养殖贷”,拓宽养殖生产融资渠道。
“渔排养殖贷”首次明确了以水域滩涂养殖权、渔排设施、海域使用租赁权抵押备案作为增信措施,由国有政策性担保公司分担风险,有效盘活渔排资源等新型生产要素,变资源为资产,变资产为资金,破解了养殖户及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藟尾村村主任姚起长说:“去年七八月正是饲料投入量较大的时候,加上疫情的影响,很多渔民的资金周转出现了困难,幸好渔排养殖贷及时推出,帮助解决了资金难题。”
来自工行宁德分行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末,“渔排养殖贷”已在我市沿海县(市、区)实现全覆盖,对接储备客户98户、拟授信13214万元,其中已在蕉城、福鼎、霞浦、福安等地投放贷款48笔、金额6684万元。
记者获悉,按照“一产业一方案”原则,我市正在建立各类农村产权及农业设施市场化流转平台,将“渔排养殖贷”模式复制推广到更多领域。
多措并举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传统农业生产风险较大,而农户的抵押物不足、征信记录少,导致他们向银行贷款的可获得性和便捷性大打折扣。曾几何时,古田县菇农也遇到了和沿海渔民一样的问题,菇棚虽然可以“生金产银”,却无法成为抵押物,融资难这座“大山”始终横亘在前。
转机出现在2015年12月,古田县获批成为我省唯一的“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与“全国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的双试点县。
“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无先例可循,古田县通过完善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要素,改进贷款流程、风险控制等重点环节,创新农村融资模式,探索“两权”+民富中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精准扶贫、农业保险等改革举措,成效明显。
以“两权”+民富中心模式为例,古田县旺众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古田县民富中心的牵线搭桥下,向古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存入贷款风险补偿金900万元。农信社承诺以放大6.55倍的授信额度规模向合作社社员提供贷款,即农户在发展农业产业缺乏资金时,由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担保,农户以自有的食用菌房等农业设施、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等,通过民间契约的方式作为反担保获得贷款。目前,该合作社通过“两权”反担保方式为农户担保贷款逾5000万元,社员从成立之初的30户增加至200余户,带动数十户贫困户以资金入股获得分红。
食用菌是古田县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关系到全县70%以上农户的收入问题。除了“两权”抵押贷款,古田县还因地制宜推出租金类农易贷、仓单质押贷款等模式,突破农村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同时,针对食用菌产量大、生产要素齐全但生产风险较高的情况,该县鼓励并支持保险机构启动农村保险创新试点工作,创新推出“银耳种植险”,保险范围覆盖银耳生产的全过程。
构建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从沿海到山区,我市金融扶贫与金融助农的改革创新步伐从未停止,特别是自2019年12月获批建设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以来,我市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建设迈出关键一步,实现普惠金融服务中心、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创业就业金融服务中心在县(市、区)全覆盖,强化“信贷、征信、支付、保险”四大支农惠农网络建设,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围绕做强做优茶叶、蔬菜、水果等“8+1”特色产业,我市金融机构持续加大普惠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推出“海参贷”“大黄鱼贷”“鲍鱼贷”“菌菇贷”等涉农信贷产品和水稻种植、太子参种植、茶树及茶叶病虫害等涉农保险产品,形成“背包银行”、海上信用渔区、扶贫再贷款整村推进等金融创新模式,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畅通政银企对接交流机制,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季度召开一场政银企对接会;在全省首创“组织部选派金融干部乡镇挂职”,目前已下派金融干部128名;设立全省首个台胞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
——解决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全省首创防止返贫精准救助保障产品,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惠及6.27万贫困人口;在全国首创仓单质押险资直投业务,截至去年末,累计发放支农融资金额1.26亿元;在全省首创线上现金服务平台“宁德市乾兑服务移动端平台”,截至去年末,已入驻网点234个、服务2600多次。
——建设全省首个覆盖市、县两级的线上运行担保服务系统(担保云),整合“政、银、担、企”四方诉求,实现审批流程标准化、风控措施标准化、保后管理标准化,至去年12月底共办理业务1024笔、担保金额7.58亿元。
——开展“普惠金融信用乡镇、信用村”评选活动,去年共评出151个信用村、12个信用乡镇,累计发放信用贷款5.56亿元,惠及4.17万农户。
引来金融涓涓细流,激活乡村一池春水。“十三五”期间,我市霞浦、古田、屏南、寿宁、周宁、柘荣6县全部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市453个贫困村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2738元增长到2020年的15573元。
责任编辑:陈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