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下沉一线 发展更上层楼
宁德网消息(记者 张文奎)炎炎夏日,记者来到位于福安甘棠吴洋村的福安市闽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操作无人机在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内施肥,高效又省力。“市里指派5位科技特派员挂点服务,他们提供了品种优化、病害防治、现代农业设施运用、生物化肥农药、产品销售、农业政策咨询等一条龙专业辅导,基地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带动周边130多户群众脱贫致富。”该基地负责人张鸿辉说。
2019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乡亲们的重要回信精神,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以实施乡村“人才集聚、素质提升、精准服务、环境优化”四大工程为抓手,从政策、金融、平台等多个角度,全方位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持续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我市制定出台《宁德市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产业人才保障专项规划(2018—2022年)》《“十百千万”专家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宁德市柔性引才认定支持办法(试行)》等规划、方案、政策,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顶层设计。
政策引导,举措务实,为我市广袤的农村大地汇集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环境。“我们通过加大返乡创业扶持力度,落实吸纳就业各项优惠政策,搭建返乡创业孵化平台,畅通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渠道,持续对接医学订单教育等系列举措,让人才下沉到基层一线,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脑力和智力。”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我市大力支持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为自主创业者提供开业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生活补贴共计972.81万元。我市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33笔3.8亿元,14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为创业者提供各类创业服务。119个乡镇(街道)、122个城区社区、1361个建制村建有标准化的基层人社服务平台,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咨询、指导等服务。
乡村引智,引来了技术、资金、理念,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在寿宁凤阳官田村,创业大学生缪文钦刚返乡时,整村只种植葡萄五六亩。在他的带领下,通过规模化、科学化种植,如今官田村已经种植葡萄600亩,且带动整个凤阳镇种植葡萄万亩,依靠葡萄村人均增收17000元左右,缪文钦本人也被授予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通过创新探索总结,我市将“十百千万”专家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打造成人才振兴的特色品牌。通过建立十个以上专家服务基地、选派百名科技特派员、每年组织千名专家对口服务、组建万名专家数据库,推动人才服务基层更加有力有效。全市设立市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16个,引进专家228人,搭建起专家服务与乡村发展对接互动的有效平台;建成乡村人才驿站32家,为乡村人才创造良好舒适的交流空间,开展活动238次,服务人才8448人。集中开展“千名专家下联百村 精准服务纾解民忧”主题服务活动,坚持乡村振兴试点村和产业薄弱村两手抓、两推进。活动开展以来,共服务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85个、市级产业薄弱村168个、市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16个。
同时,“科特派”这一好制度、好传统得到持续巩固和优化。2019年以来,全市选派303名市级科技特派员,重点服务11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和306个市级产业薄弱村;设立县、乡两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30个,统筹协调各级科技特派员开展驻乡联村服务。
组织农林渔、教育、卫生、文旅、规划等领域的专家,前往乡村振兴试点村、产业薄弱村、专家服务基地,问诊当前乡村振兴中的技术难题,回应民生需求关切。2019年以来,组织专家4339人,开展支农、支教、支医等多种形式的对口帮扶和社会事业公益性服务活动1018场次,惠及群众9.36万人。
此外,全市组织选派25名金融人才到基层挂职,覆盖9个县(市、区),挂职时间1年。建立万名专家数据库,推进“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的专家智库运行。目前,在库专家11381名,涉及卫生、教育、农业、水利等领域,实现了茶叶、水产、食用菌、水果等“8+1”特色产业全覆盖。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我市还持续深化与北大、清华、人大、厦大等高校的合作,挖掘高校优质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撑。闽东乡村振兴学院确立了35个乡村振兴现场教学点,遴选首批特聘专家60人建立了培训师资库,为乡村振兴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引才更要育才,通过加强农民素质提升、开展乡村技能人才评选、重视乡村教师培训培养、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等系列举措,全方位培养乡村人才。
“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把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通盘谋划,将留住人才与作用发挥统筹考虑,做好‘引、育、用、留’文章,推动人才振兴,建设活力乡村。”市乡村人才振兴专项小组相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陈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