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组织力量 推动乡村振兴
宁德网消息(记者 郭晓红)7月22日,我市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派出35名优秀党员干部奔赴我市乡村振兴第一线,开展为期三年的帮扶工作。截至目前,第六批省市两级共下派驻村第一书记100名。
把最优秀的干部派到乡村一线,这是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举措。2019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在全省率先出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快乡村组织振兴等文件,持续深化“八个行动”、25条措施,在全国首创“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在全省率先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深入开展“导师帮带制”试点等,为走好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夯实基层战斗堡垒
6月28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决定,寿宁县下党乡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根本和保障。地处闽浙两省三县交界的下党乡,曾是宁德地区4个特困乡之一和全省唯一的“五无乡”。近年来,乡党委以五个“党建为民平台”为载体,创新推出“扶贫定制茶园”,创立“下乡的味道”公共品牌,推行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大力发展主题乡村旅游,让昔日的“五无乡”嬗变为远近闻名的党性教育学习小镇。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下党乡党委始终注重建强支部、建好队伍、用好人才,选优配强村级“领头雁”,把党性强、“双带”作用强的优秀人才、返乡青年选进村两委班子;坚持开展党员“三培两带”活动,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使党员成为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双带”标兵。
建立一个好支部,建强一支好队伍。通过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人才育在产业链上等形式,下党乡建立了电商平台等“产业型”党支部9个,辐射带动616户农民增收致富;通过资本运营解决一批等“五个一批”方式,推动10个村集体经济均突破10万元。
从闽东大山深处的贫困村变成乡村振兴的小康明星村,这些成绩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组织部门的指导,得益于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和一支无私奉献的党员队伍。
近年来,为不断激活农村发展活力,我市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突出组织联结,在产业链、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商平台等建立党支部800多个,成立中心村、连片村党委(党总支)68个,12个乡镇与浙江毗邻乡镇建立闽浙边界党建联盟,104个村开展跨县跨乡村党组织结对共建, 800多个市县直企事业单位与村结对共建,361家企业挂钩帮扶418个村,每年帮助共建村办2件以上实事好事。
在发挥党员示范作用方面,开展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百千万”工程,全面建成126个乡镇党校,选树327个现场教学点,组建145个开放性师资库,举办培训班2198期,受训党员12.6万多人次。实施“万名党员帮带计划”,加大从年轻、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双带”能力强的优秀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全面推广“红色信贷”“党员先锋贷”“小微先锋贷”等经验做法,加大项目、资金、技术、信息支持力度,支持党员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等,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激活内生发展动能
盛夏时节,果蔬飘香。走进古田县凤都镇际面村,新鲜的桃子挂满枝头,随处可见游客采摘的身影。
前不久,古田县在际面村举办了“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特色农产品推介会,活动为该村带来了流量,带来了惠农项目,也增加了际面村的网络曝光量,助力水蜜桃开拓市场。
“此次活动是对古田县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据古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余梓介绍,2019年,为着力突破农村集体增收渠道单一、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古田县开始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试点工作,发动村党支部带着群众抱团发展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年多来,试点村从最初的3个增加到79个,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内生动力。
以典型示范为引领,以点带面推广成效经验。2020年,我市研究制定《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进集体经济“提质强村”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决定在全市全面推广铺开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通过股份合作、抱团发展、规模经营等形式,着力破解农业产业“低小散”突出问题。
市委组织部出台实施方案,打出规范领办、政策扶持、组织领导等16项政策“组合拳”,整合农业农村、财政、税务、金融机构等11个部门力量,统筹各类资源下沉帮扶。市财政从2020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收入15万元以下的“相对薄弱村”,重点扶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县级通过直接补助、以奖代补、贴息、设立基金等方式给予支持。
结合“导师帮带制”试点工作,建立起联系服务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制度,由乡村振兴指导员、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金融挂职干部等组建“专家团队”,保证每个领办合作社都有1名以上“专家”跟踪对接,指导帮助合作社解决产业发展、生产技术、市场运营等重难点问题。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古田县卓洋乡树兜村党支部发挥自身优势,联合周边6个村“抱团”成立天蓝食用菌合作社,建设标准菇棚40间,发动村民租赁菇棚开展香菇种植,年增加村集体租金收入40万元、增加村民收入210多万元。霞浦县东壁村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带动作用,成立“霞浦县光影东壁文旅服务专业合作社”,大力挖掘民宿、滩涂等资源,打造“拾间海”“陶时光”等特色民宿产业,每年吸引游客20多万人次,推动村财收入33.7万元、农民收入2.2万元。
先行试点,逐步铺开。目前,全市有序推进199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试点工作,先后开展“宁德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10大品牌”“十强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评选活动,形成一套可学习可借鉴的运营模式、管理机制,实现强村富民,推动农村党支部的组织力、威信力明显提升。
凝聚发展多元力量
“‘书记’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抓好村党组织建设,抓实‘堡垒工程、先锋工程、连心工程’,实施乡村‘能人回引’工程,吸引各类人才,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在全市第六批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工作会议上,市派古田县达才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尤婧宏表态说。
乡村基层是个干事创业的大舞台。人才聚集,干事创业才有后劲。近年来,我市坚持下沉工作力量,常态化开展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指导员工作,落实管理服务办法和考核评价指导意见,确保人才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
以人才队伍为关键,建强乡村振兴主心骨。我市认真推进县乡换届选举,注重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落实中考察识别发现优秀人才,乡镇班子中具有2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的干部比例提高到93%。在全省率先开展村级组织换届前期准备工作,深化能人“回引、培养、选拔”工程,采取定向培养、定岗锻炼、定人帮带等方式,特别是深入开展“导师帮带制”试点,把外出乡贤能人等引回来、培养起来,全市建立7000多人的后备力量库,为村级组织换届储备人才。
汇聚人才力量,点燃乡村振兴“引擎”。我市还在全省率先成立闽东乡村振兴学院、研究院和下党、赤溪、柏洋三所分院,选派100名村主干参加大专以上学历教育,市县乡分级开展乡村干部培训工作,组织乡村振兴指导员、村党组织书记等前往浙江等地考察学习、开拓视野。
人才下沉到村,推动产业兴旺。据了解,139名省市驻村第一书记共筹措各类帮扶资金14.91亿元,实施帮扶项目近4000个。共选派388名处科级领导干部到306个产业薄弱村、110个乡村振兴试点村、161个老区基点村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选派137名金融机构优秀干部到126个乡镇(街道)挂职锻炼,基本实现全覆盖。
2019年10月至今,乡村振兴指导员争取各类帮扶资金3.27亿元、解决群众困难问题2200多个,金融机构挂职干部帮助农业企业、农户争取8亿多元贷款支持,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动力。
责任编辑:陈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