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才强磁场 激活发展新引擎——写在第二个“人才日”到来之际
宁德网消息(记者 郭晓红)一座城市是否有活力,要看它是否能吸引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
“在外求学、工作多年,我心里一直怀揣一个梦想,希望能够回到家乡,建设家乡。”2018年,在人才政策的感召下,有着多年外企工作经历的蔡振浩毅然回到宁德,加入上海思客琦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担任总工程师。在他看来,市外优秀人才回宁投资兴业、创新创业,可以把平台做大做强,为后进人才的回归打好基础,树立榜样。
厚植人才成长沃土,赋能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宁智回归”工程成效渐显,成功引回曾毓群、高益槐等一批优秀乡贤,为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筑巢引凤 打造人才高地
7月29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举行了首场线上发布会,董事长曾毓群博士发布了宁德时代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同时,创新的锂钠混搭电池包也在发布会上首次亮相。
作为宁德时代创新技术产业化的又一里程碑式成果,钠离子电池将为能源清洁化和交通电动化提供全新解决方案,推动“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产业的高素质发展离不开创新,离不开有知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短短十年间,宁德时代已崛起为全球动力电池行业龙头,发展气势如虹。这背后,是曾毓群等一批高端人才回馈桑梓、返乡创业的动人故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人才视为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市委书记、市长分别担任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第一组长、组长,出台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多措并举,凝聚合力,建立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
紧扣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创新实施“宁智回归”工程,充分发挥在外商会、驻外办事机构及华侨团体等资源,聚焦在外高端人才,打好“乡情牌”,建立宁德籍人才数据库,在香港、深圳、上海、宁波等乡贤聚集地设立人才工作站,通过召开产业研讨会、高端人才峰会等形式,积极引才聚才,逐步建立起面向全球的“引凤还巢”工作体系。
聚焦高质量发展需求,强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做足“借”字文章,以兼职教授、企业顾问、技术指导等形式,柔性引回在外高端人才,推动企事业单位取得三元动力电池等技术突破40余项,带动产值473.92亿元;建设34个名医“师带徒”工作室,邀请国内外著名医疗专家162人,开展各类医疗学术活动共计437次,惠及1万余人,有效提升了我市医疗水平。
从“人才洼地”到“人才集聚高地”,宁德开启高质量发展“加速跑”。目前,我市成功引回在外高端人才2800多名,签约落地项目600多个,总投资额超1000亿元,促成校地、校企合作项目250项,引进新成果100余项,签约技术开发金额逾3800万元。全市共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人才平台载体325家,共有各类人才28.6万人,其中引进培育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省引才“百人计划”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46名,认定市“天湖人才”3484名,引进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紧缺急需人才3100多人。全市有3787人被确认为省工科类青年专业人才,入选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而今,越来越多优秀人才加速集聚我市,宁德成为归巢创业的沃土,“归巢”已渐变为“归潮”。
人才下沉 汇聚乡村振兴力量
“杭椒因为没有实施轮作发生枯萎病;持续降雨、高温、湿度大,导致板栗南瓜出现烂根,白粉病严重……”日前,市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农业小分队深入寿宁县坑底乡开展科技服务,现场指导杭椒和板栗南瓜生产。
种植户现场抛出疑惑,专家一一给出解答。眼下,像这样的主题服务活动在我市已成为常态,专家服务团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现代理念带给农户,促进科技创新和农民的“零距离”对接。
在走好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上,我市制定出台《宁德市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产业人才保障专项规划(2018—2022年)》《“十百千万”专家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积极引导人才往基层一线流动,打破行业、地域、身份等限制,通过创新探索总结,打造“十百千万”专家服务乡村振兴行动特色品牌,通过建立十个以上专家服务基地、选派百名科技特派员、每年组织千名专家对口服务、组建万名专家数据库,推动人才服务基层更加有力有效。
全市设立市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16个,引进专家228人,搭建起专家服务与乡村发展对接互动的有效平台,共服务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85个、市级产业薄弱村168个。
持续选派好“科技特派员”,全年共选派303名科技特派员到125个乡镇开展科技服务,重点服务11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和306个市级产业薄弱村;设立县、乡两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30个,统筹协调各级科技特派员开展驻乡联村服务。
立足乡村发展实际,组织农林渔、教育、卫生、文旅、规划等领域的专家,前往乡村振兴试点村、产业薄弱村、专家服务基地,问诊当前乡村振兴中的技术难题,回应民生需求关切。2019年以来,组织专家4339人,开展支农、支教、支医等多种形式的对口帮扶和社会事业公益性服务活动1018场次,惠及群众9.36万人。
在全力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进程中,我市还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新型职业农民激励等计划,拓宽青年返乡渠道,扶持返乡创业大学生2536人、创业项目2184个,2019年以来为自主创业者提供各类补贴972.81万元,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33笔3.8亿元,带动就业人数1.7万余人,获得省级资助创业项目数量连续五年位列全省第一。持续深化与北大、清华、人大、厦大等高校合作,挖掘高校优质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同时,鼓励人才开展创新创造。人才政策实施以来,我市共获得省科技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相较过去四年呈现出逐年递增态势。
创新创业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我市涌现出了缪文钦、杜赢等一批优秀返乡创业大学生,典型示范效应显著,也吸引越来越多大学生来宁创业创新,并逐渐成长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政策护航 厚植人才发展沃土
前不久,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公布了宁德市第四批重点产业人才首套房购房补助人选名单,来自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中铜东南铜业有限公司的59个天湖人才入选。
人才引进来,还要留得住,更要用得好,关键在于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
为了让人才安居乐业有保障,2017年以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三都澳人才计划”的意见》《宁德市加快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引进培养的工作办法》《宁德市加快重点产业人才引进培养的八条措施》《宁德市“天湖人才”评价认定办法》等“1+5”人才政策体系及64项政策操作细则,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
全市每年安排2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其中市级人才专项经费从原来每年800万元增加至7000万元,专门用于人才资源开发和兑现奖补政策,制定《宁德市人才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着力营造爱才惜才重才用才的浓厚氛围。
针对人才普遍关心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出台《宁德市市级人才公寓分配管理办法》,为人才提供了8.1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办理入住人才公寓687人;加大人才子女就学保障力度,新改扩建33家高标准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共解决人才子女入学994人;发行三都澳英才卡5802张,为人才提供政务服务、旅游金融、医疗等12项优待尊享服务。
为有效提升人才服务覆盖面,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宁德市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搭建“宁德市智慧人才服务平台”,完成112家“人才驿站”建设,开展各类联谊、沙龙、培训等人才活动448次,服务人才32140人;在全省范围内建设首家人才主题展馆开展多种主题活动,建立人才国情研修和疗养休假制度,组织188名高层次人才赴云南、浙江等地开展国情研修和疗养休假;开展青年人才联谊活动,建立人才荣誉和奖励制度,推荐优秀乡贤作为“两代表一委员”人选,进一步提升认同感和归属感。
“人才兴则事业兴,只有充分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打好服务人才组合拳,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才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据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还在人才评价的科学化上下功夫,将人才工作纳入市管干部日常考核,将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与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绩效考评、全市重点组织工作量化考评挂钩,最大限度地凝聚各级各部门抓人才工作的合力。
据了解,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设立‘宁德人才日’,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为增强设立“人才日”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市委组织部通过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采取网络投票形式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人才日”设立日期意见,最终决定将每年农历的八月初八设为宁德市“人才日”。通过市县联动,组织开展140多场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打造“人才日”活动“一县一品牌”,向全社会统一输出“人才日”概念,进一步营造浓厚的人才工作氛围。
责任编辑:陈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