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出台服务制造业企业用工八条措施
全力破解企业用工短缺问题
宁德网消息(记者 张文奎)为创建“无忧就业城市”,缓解宁德市制造业企业用工短缺问题,2月1日,我市出台《宁德市服务制造业企业用工八条措施》(以下简称《八条措施》)。为确保八条措施落实到位,我市配套出台了《开展服务制造业企业用工工作方案》,2月1日至28日在全市范围组织实施“求职不花钱、政府包吃住”等专项行动,推动各级各有关部门早部署、早落实,全力破解宁德制造业企业用工短缺问题,让来宁务工人员求职无忧。
《八条措施》包括鼓励企业“以工引工”、实施“万人回归”行动、加强跨省劳务协作、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开展“点对点”直达运输、设立免费食宿中转驿站、设立学习研修生活补助、加大用工宣传力度等8个方面。同时,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作为总召集人,成立由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工商联、团市委以及蕉城、福安、福鼎、东侨等相关负责人组成的“宁德市开展服务制造业企业用工工作专班”,确保工作开展。
鼓励企业“以工引工”。鼓励企业通过“以老带新”“以工引工”方式招工,在企业既有奖励的基础上,对企业在职员工为我市相关企业引进劳动力,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并参加社会保险的,按满6个月每人500元、满1年每人再增加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用工服务奖补。引工人数在5人以上的给予积分制加分奖励。
实施“万人回归”行动。鼓励村(社区)参与劳动力输送,促进各类群体就地就近就业。对当年新组织10名及以上本村(社区)劳动力到我市相关企业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并参加社会保险的,按人数给予村(社区)每人500元的一次性奖励。工作方案将针对春节期间返乡务工人员开展精准招工。其中500人以上的村指导数5人,500人以下的村3人。各县(市、区)、东侨开发区将用工指导计划细化分解下达至各乡(镇)村(居)春节期间组织乡(镇)、村(居)干部走访动员。
加强跨省劳务协作。持续扩大劳务协作范围,积极与云南、贵州、四川、山西等省份建立劳务对接机制,对当年累计输送20名以上劳动力、毕业生来宁就业6个月以上(参加社会保险)的省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院校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按输送人数给予每人500元、总额不超过30万元的奖补,与一次性用工服务奖补不重复享受。
按照工作方案,市人社局和蕉城、福安、福鼎、霞浦县(市、区)政府、东侨开发区管委会分管领导以及属地工信局、工商联等部门和制造业用工企业、中介机构人员组成6支精准招工小分队分赴云南、贵州、四川、山西、江西等劳务输出大省开展精准招工。市工商联牵头联络宁德异地商会及宁德籍在外乡贤,通过其帮助联系云南、贵州、四川、山西、江西等劳务输出大省的市、县、乡劳动保障机构,市精准招工小分队分头跟进对接具体行程安排。
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行动,增加招聘会举办场次,分行业、分领域、分群体举办特色专场招聘活动。健全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机制,成立企业用工服务专班,建立企业用工服务小分队,将企业用工信息送上门。鼓励企业“走出去”招聘员工,对我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其授权委托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织企业到宁德市外招聘员工的,给予每家企业省内3000元、省外6000元的一次性补贴。
开展“点对点”直达运输。在省外来宁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区,采取包车包机包专列“点对点”运送。在宁德火车站、汽车客运站等场站设立暖心接待点,设置并公布联络人及联系方式,为务工人员落地到求职单位提供免费乘车服务。
设立免费食宿中转驿站。在宁德辖区指定宾馆设立“企业用工中转驿站”,对今年2月省外首次来宁求职人员,在求职期间,提供5天免费食宿,所需资金由用工企业所在地财政安排。
设立学习研修生活补助。支持职业院校在主导产业相关企业设立毕业生研修班,将毕业生输送到企业学习研修,鼓励企业从省外基地调剂员工来宁跟班学习,按学习研修满3个月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生活补助。
加大用工宣传力度。开展服务制造业企业用工工作,制发《无忧就业城市手册》,依托新媒介、劳务输出地主流媒体、户外广告、企业在职员工等线上、线下渠道,精准推送企业用工信息,宣传来宁务工“求职不花钱、政府包吃住”等政策举措,增强招工引才吸引力。
按照工作方案,我市组成服务制造业企业用工工作专班,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要求,对全市招工工作统筹指导,定期协调推动省外招工、务工人员落地保障等相关工作。市精准招工小分队和各责任单位要强化领导,密切配合,分别制定细化工作方案,及时沟通协调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同时,为加强资金保障,市财政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开通资金支付“绿色通道”,优先保障服务制造业企业用工工作顺利开展。此外,还将建立考核机制,市人社局牵头制定服务制造业企业用工、宁德返乡务工人员“万人回归”行动考核办法。市人社局加强对各级各有关部门服务保障招工工作的督促指导,做好督查、考核,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责任编辑:陈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