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之乎者也

知乎者也 | 周玉美:南镇灯会

2025-02-08 10:19 来源:闽东日报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福鼎市沙埕镇南镇村都要举办规模宏大的闹花灯活动。

元宵,我有幸偕同家人前往,感受灯会的繁华与热闹,内容的丰富多彩,令我激动不已,今生难忘。

南镇村分为四个境,即美岩、岙内、上岙、复兴。每年元宵节前,各个境的龙头轮流“做头”(哪家娶媳妇生儿子了,就要“做头”)。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各自分工,齐心协力,将元宵花灯、铁枝、台阁、龙灯、马灯、鱼灯等安排妥当,准备齐全。到闹花灯时,各个境都要将自己准备好的节目拿出来参加巡回演出,而且每个晚上演出的内容各不相同,正月十五晚上的最齐全、最精彩。

据当地老人回忆,南镇灯会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元宵节举办灯会活动是为祈福丰年,祈求平安。渔民们团结一心,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把当地的文化激发出来,形成富有渔家传统节俗风格、渔村乡土文化气息和精妙绝伦的表演艺术。

夜幕初垂,华灯初上。随着一声大鼓敲响,鞭炮齐鸣,礼花四射,闹花灯巡游活动开始了。四支巡游队伍,按头灯、大锣、彩旗、龙灯、马灯、鱼灯、车鼓亭、香亭、火镬、香炉、娘伞、平杠、铁枝等依次排开,浩浩荡荡的队伍从各个境出发,绵延数里,纷纷涌向南镇大街,那阵势非常壮观。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的游客们,早已守候在大街小巷。他们有的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向前方探望着;有的站在稍高的台阶上,手里拿着相机,在咔嚓咔嚓地抢拍着精彩的瞬间;有的瞪大双眼在欢呼雀跃着……

两个红红的长筒形头灯,分别系在带有鲜绿竹叶的长竹竿上,象征着渔民生活红红火火,节节高,由两个头人擎着,走在队伍最前面,作为开路先锋。一路上敲锣打鼓,彩旗飘飘。五把象征吉祥如意的“娘扇”紧跟其后,每把“娘扇”上面写着“国泰民安”四个大字。

象征着吉祥如意、添丁发财的板凳龙,是由村里的头人共同制作而成的。龙身是由长板凳面连接而成,每条长板凳算一节,点上灯,外面用龙套罩住。村里有几个“头”,就要制作几节。去年,我爱人的哥哥家刚娶了儿媳妇,同年生了双胞胎孙子,一年之内就喜添三丁,这是村里前所未有的大喜事。按照惯例,他家今年要做三个“头”,龙头、龙身、龙尾。龙灯走街串巷出游时,他们统一着装,由头人一起抬。由于人手紧缺,更是因为心里高兴,我公公虽已年过古稀,也光荣地加入龙灯队伍,赢得很多羡慕和赞赏的目光。

我像个孩子似的,很激动,哪怕落下精彩的瞬间,跟随着爱人穿梭在行进的队伍中。

随着阵阵激烈的鼓乐声响起,精彩的狮灯闪亮登场。瞧,师傅们站在线狮身后,手持一把细线,按照鼓乐的节奏,娴熟地操控着线狮上下左右地跳动,抖、扑、蹲、跃,抢球、含球、吐球……一股红艳艳的大火冲天而起,现场顿时一阵惊呼,掌声如雷!

灯光璀璨的彩船在人潮中浮动,演员腰系绸带,吊住船舷,用手调整船沿,让旱船前后左右摆动,模仿渔民水面行船、撒网捕鱼、随波逐流的情景。爱人笑着对我说,这就是跑旱船,渔民们在祈求今年海上大丰收。

铁枝是灯会的压轴重彩戏,每个境都要准备两个。他们从“参照历史典故、体现民情风俗、反映当下要事”等方面,制作出主题各异、风格独特、内容丰富的铁枝,将渔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渔民的智慧结晶,充分展示给世人。今年出巡的有“仙女下凡庆丰收”“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古装婚庆”“新时代婚庆”……铁枝一出场,现场顿时沸腾了,欢呼声、叫喊声连成一片。小演员们坐在用扎布固定好的支架上,在观众的簇拥中进行表演,一台台铁枝在灯光辉映下,如云中瑶台,美轮美奂,合着乐队的伴奏柔缓地沿街游动。在高数米甚至十来米的枝干上,古装扮相的小演员们各居其位,层次分明,俨然就是从历史时空走来的君王将相、才子佳人、世外仙人,如梦如幻……

据当地制作铁枝的姚智足师傅介绍,他们境今年制作的是以“古装婚庆”和“新时代婚庆”为内容的铁枝,每个铁枝上坐着8个八到十岁的小孩,男女都有,配备128盏节能灯,3盏投光灯。南镇元宵闹花灯的习俗在当地已延续数百年了,每年的内容主题皆不同,新时代又给了铁枝新的内涵,既注重发扬民间文化的精粹,又赋予其强烈的时代气息,使得铁枝这一传统技艺更具观赏性。如今,村里依然每年举办此项活动,旨是要把这种极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渔家传统民俗文化结合起来,代代相传。

来源:闽东日报

文字:周玉美

编辑:陈姜燕

审核:蓝青 梁辉约

责任编辑:陈姜燕

(原标题:知乎者也 | 周玉美:南镇灯会)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