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 | 郑美珊:濑洋寻踪

在福安西部的群山褶皱里,濑洋村枕着溪北洋的晨雾醒来。这座被历史浸润的古村,如一枚沉睡的青铜器,在时光长河中闪烁着幽微的光泽。曾经,蜿蜒的官道在村外逶迤而过,村民进城需翻越三小时的山重水复;而今,五福隧道如时光虫洞,将千年古村与现代城区缩短成二十分钟的时空折叠。
四十亩荷塘倒映着郑氏先祖的慧眼。宋末那个烟雨迷蒙的清晨,郑季灯行至山岗,见四面青峰环抱如莲萼初绽,山泉淙淙,荷塘水汽蒸腾如大地吐纳。他听见《论衡》的箴言:“溪谷之深,流者安洋”,遂以“濑洋”二字为这片世外桃源落款。
冬日,残荷擎着琥珀色的露珠,在寒风中摇曳出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平仄。这满塘的禅意,原是夏日盛景的倒影——六月骄阳点燃四十亩红妆,接天莲叶托起映日荷花,整个山谷在灼灼其华中微微震颤。
古驿道的蹄印早已被柏油覆盖,但时光的褶皱里仍藏着秘密。某处老墙的夯土中或许嵌着宋代的陶片,某条石阶的苔痕下可能覆盖着明清的足印。当游客的快门惊起荷塘鹭影,祠堂里的族谱正默默续写着新的篇章。
濑洋村的土墙,如同一首质朴的民谣,传唱着先辈的智慧与勤劳。村民们传承着“一碗猪肉,一碗三合土”的古法,将红糖、糯米与红黏土巧妙融合,化为守护家园的坚固屏障。这些土墙,历经百年风雨,依旧坚实如初,流露着最质朴的本色,诉说着对土地的深情。
祠堂的醒目之处,悬挂着一块意义非凡的匾额。那是1955年,中共福安地委追认郑宗玉为革命烈士的见证。郑宗玉生于1911年,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马立峰并肩作战,组织领导了溪北洋36村的农民请愿和“兰田暴动”,为革命事业点燃了熊熊烈火。
濑洋村,这片被革命热血浸润的土地,是叶飞、曾志、陶铸等老一辈革命家浴血奋战的根据地。至今,村里仍保存着纪念“兰田暴动”的旧址,仿佛一座不朽的丰碑,见证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历经血与火洗礼的濑洋村,宛若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村两委投资百万元,兴建景标,铺就水泥路,串联起村庄的过去与未来。借助互联网,濑洋村的茶叶、毛竹、生姜、百香果等特色农作物销往全国,村民收入翻了几番,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濑洋人正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以崭新的姿态,向着美好的未来高歌猛进。他们的笑容,如同春日里盛开的花朵,灿烂而又幸福。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濑洋村的篇章,还在继续书写。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文字:郑美珊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吴明顺
责任编辑:陈娥
(原标题:知乎者也 | 郑美珊:濑洋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