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 | 缪见文:古渡黄花香

惊蛰的春雷,从天庭轰隆隆碾过。春雨飘飘洒洒而下。
云消雨霁,穆云乡桂林村红军桥下的卓家板古渡口,盛开的油菜花蓬勃了大地,连泥土都沁着芳香。
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故乡门前的溪岸边。金黄色的花朵,铺展了花的海洋。小孩童牵着母亲的手扑向花海。身穿红绿衣裳的孩子们,穿梭在花丛中,时隐时现,仿若朵朵浪花。花丛伴随着欢声笑语,成长着童年的欢乐。
小径弯弯曲曲,伸向溪岸边的花田,弥漫花香。三八妇女节春游的女神们,一队队神采奕奕地从花径中走来。春风摇曳花枝,也舞动了少女们的婀娜与潇洒。她们舒展双臂,拥抱这花的世界。
古渡口,是人们前往清泉洞和田野劳作的要津。岸边那株古榕垂须轻拂,已挺立溪岸六百多年,见证着这里的变迁。
古榕树依傍着古堡的古城门。那是明朝时修建的堡垒。斑驳的河卵石垒就的古城墙遗迹,镌刻着播迁这里的闽王后裔,坚强团结,点燃抗倭烽火的动人故事。
从古城门深入,便是亭街古巷。姑姑的老厝就在其中。旧日凹凸不平的路面,已铺上了青石板,坦途熨平了童年颠簸的足音。走着走着,仿佛还能闻到当年亭街的扁肉香。还能寻回孩童时,在螺峰山下小学读书,捡拾小板栗的欢愉。
翻修一新的王氏支祠启元祠,成了乡村记忆馆。面生面熟的乡亲们,热诚地邀我入座喝茶。茶汤氤氲着旧时光,熟悉的乡音,如春风扑面而来,传给游子回乡的温暖。
在记馆里回溯历史,古渡口牵连着村里文脉,也留下先辈们支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铿锵足迹。
清光绪十三年,名医王贡南从古渡出发,在对岸凤翔山中修辟了清泉洞,仿普陀景观,塑观世音云游像;并建文昌阁,奉魁星,作乡学子读书之所。从此,村中文脉不断,状元进士的故事连续着王骏声留法求学的佳话。
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一日,粟裕将军带领红军先遣队北上抗日。在枪炮的隆隆声中,乡亲们冒险拆门板在古渡临水宫前搭便桥,使数千人的红军部队顺利渡过穆阳溪,占领古镇。一九八八年,为回馈乡亲和纪念这次远征,古渡口建起了红军桥。
聊起村史,笑容满面的老人们,连连称赞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他们说一九六九年特大洪水,桂林村成为孤岛。如今,穆阳溪沿岸修起了高高坚固的防洪堤。穆水安澜,不再用的泄洪道边有了繁华的商贸街。古城墙外的茶园也蝶变出新的民族融合示范街。那沿岸新修的柏油公路和步行福道,引领人们奔向现代化的新生活。古村的血脉里汩汩涌动春潮。
回到停车场。古渡岸边热闹喧嚣的乡村大舞台广场上。一群春游的人们,正围着看大叔捣糍粑,起落的石硾和着春天的节拍。刚烧煮的一大锅茶叶蛋和大婶热情的叫卖声一起热气腾腾。小朋友们手捧一杯杯新榨的糖蔗水,喝下了满口的甘甜。
啊!古渡口,春来黄花香。这温馨的渡口有故乡的味道,生活的甜美。它摆渡时光,演绎家乡的美好变化。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文字:缪见文
编辑:陈娥
审核:蓝青 周邦在
责任编辑:邱祖辉
(原标题:知乎者也 | 缪见文:古渡黄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