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 | 吴道锷:郑帮德的五蒲往事

夕阳的余晖铺陈,青山、城郭、流水、花香,这个叫五蒲的村庄弥漫在一脉温馨里。
路边的石板条上,郑帮德席地而坐,眼前的一丘油菜花在晚风中微微摇曳,层层叠叠的茶园与油菜地隔溪相望,更远的是连绵青山。

就地取材的五蒲小景
此刻,村庄是安静的。唯有溪水,于村庄之中自南向北奔流,时不时与河岸、与碰面的石块发出击掌的声音。82岁的郑帮德面带微笑地看着这个叫五蒲的村庄,熟稔得无须只言片语。
已近清明,几名工人正在村里平整的柏油路上画线,迎接几日后就将举办的盛大茶事:开茶节。
五蒲的茶事也是郑帮德的往事。
(一)
蝙蝠在中国古代是福气的象征,“蒲”在柘荣方言中与“蝠”同音,“五蒲”村名寄予的是当地先人对长寿、富有、安宁、孝德、人和“五福齐全”的美好愿望。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600多人的五蒲村面积达到8823.7亩,算是人均山地面积多的一个村落了。在宁德,与数量众多的村落无异,耕田种稻之余,利用边角地种些日常果蔬,农闲时挑柴进城、卖了换些油盐酱醋就是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存钱对于普通农村人家来说,还是个奢望。
1981年的郑帮德已是六个孩子的父亲,一家十口,生活清苦倒也其乐融融。与许多农村家庭一样,郑帮德对家里最大的愿望就是健康、平安,将每个子女抚养成人、成家立业。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一年,9岁的三儿确诊白血病,花了四千多元,还是撒手人寰;二女儿左脚骨髓炎致残;接着是父亲离世,然后自己得了肝病,本无积蓄的家庭负债累累。
出院回家,为了还钱,郑帮德夫妇俩狠心卖了一头耕牛。490元的钱款还没来得及还,夜间,邻居家的一场大火顺势烧毁了他刚建两年的新房。郑帮德穿着裤衩背心总算把一家老小带出了火场。不久,仅剩的一头耕牛跌落山崖,死了。
接踵而来的打击让一向乐观的郑帮德体会到什么叫心灰意冷,一度萌生出举家去乞讨的念想。住在村里仓库的郑帮德思来想去,实在是不甘心一个好好的家就此破败。
五蒲村并无种茶的传统,零星的采茶大多是农家自用。一心想重振家业的郑帮德听外出的乡亲说起不菲的茶价,就带着干粮徒步上路,一次次前往邻近的福鼎、福安产茶乡镇,了解茶叶行情及种植技术。

茶园
回到五蒲,郑帮德和妻子荷锄上山,很快就开垦出三亩茶园,在茶业局工作的同学给他送来了茶苗,就这样边种边开垦。到了1988年,郑帮德的茶园达到了43.5亩,成了全县茶园面积最大的种植户。在五蒲,他还创造了村里的诸多第一:第一个搭棚种蘑菇、第一个种植中药材、第一个饲养长毛兔……还了欠款,盖了新房,郑帮德建起了茶叶粗制厂。
前几年还借住在村里仓库的郑帮德转眼间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万元户。
郑帮德是个闲不住的人。大年初一,在宁德农村,再忙的人也会放下活计,算是给劳作一年的自己放假一天。郑帮德只想着茶园的活计,怕被人说闲话,前一天晚上就把锄头农具带到了山上,大年初一出门在村里晃悠会儿,趁人不注意就跑上山忙开了。
1986年5月27日,《一个在灾难中奋起的农民——记柘荣县乍洋乡郑帮德脱贫致富的事迹》在《福建日报》头版头条刊登,郑帮德的脱贫事迹传遍了八闽大地。
1989年2月,宁德地委邀请郑帮德等8位农民到宁德给地区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现身说法,讲述自己脱贫致富的体会。
1989年9月,中断十年之久的全国劳模评选恢复,当选的郑帮德第一次去了首都北京。2025年的4月,在一张几米长的全国劳模合照前,郑帮德指着图片中的一个人说:“那就是我,认得出来不?”
郑帮德是柘荣县的第一个全国劳模。
(二)
当了全国劳模的郑帮德还是原来的那个郑帮德。
看着郑帮德种茶发了家,村里的群众纷纷效仿,对于上门求教的邻里乡亲,郑帮德不吝赐教,给茶苗、教技术,五蒲的荒山渐渐地变成了茶山,乡亲们在郑帮德的帮助下,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盼头。郑帮德在周边的十里八乡赢得“帮德,帮德,帮助别人有道德”的美名。
郑帮德是一个讲诚信的人。他记得县外贸公司免费给他长毛兔饲养得好,在兔毛紧俏的1985年,他谢绝外来商贩每公斤240元的收购价,将全部兔毛以每公斤144元的价格销售给外贸公司。茶叶销路好,他也没接受茶贩的高价,全部的茶叶挑到了20公里远的乡茶叶站。
在贫困的农村,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职位,补贴不高,活却不少,虽是兼职,干不好却又被乡里乡亲说道。1996年的五蒲村,林场、茶厂、碾米厂、水电站都关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还有负债。村里的党员们推举郑帮德任党支部书记,甚至将村委的印章硬塞到了他的衣服口袋。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找他谈话,他也不敢当面应允下来。郑帮德担心自己能力不够,辜负乡亲们的信任,躲在村里的桥洞里,郑帮德思考了一天一夜,最后还是硬着头皮承担下来。
1996年4月,郑帮德上任五蒲村党支部书记。水、电、路、通讯,郑帮德一件也不想落下,村里没钱,他四处奔走,挖水渠修公路、办米厂建茶厂、通河道兴水电。
干了公家活,荒了自家田。到了1997年冬天,家里40多亩的茶园早就杂草丛生,妻子担心来年开春的茶叶收入大受影响。就要过年了,郑帮德抡起锄头上山,村里的群众闻讯自发帮忙,连点心都不让他妻子准备。
在县委组织部、县水利局的牵头下,五蒲村先后修建了一级、二级水电站,电站至今还为村里带来每年5万元的稳定经济收入。
郑帮德是个敢尝试的人,茶园稳定后,他又带头开始种蘑菇、太子参、中药材,村里的农户很快跟着致了富。“也有亏的时候。”郑帮德笑着说,自己种的桃树、杨梅树就因品种不适合、管理不到位赔了本。
仅600多人的五蒲村,茶园面积达1500多亩,成了远近闻名的专业村。

五蒲粉扣
乙巳年的清明,临村的半山腰上,村里新建的农副产品加工厂、茶叶加工厂已经开始安装设备,即将投产。
手提篮造型的厂房装着五蒲村的“五福”向往。
(三)
2006年,乍洋乡安排“有经验、能带富、善治理”的郑帮德跨村担任南洋村党支部书记。这个村属于地质灾害点,郑帮德挨家挨户动员,极尽耐心,并筹集了80多万元启动资金,被说动的村民们不讲条件配合征地,造福工程顺利完工。
全国劳模、柘荣县十佳村干部郑帮德现在是柘荣县村干的帮带导师。宝鉴宅村在他的指导下,突出少数民族村寨风貌,建起了畲族文化展陈馆。村集体以基础设施入股,利用村内自然景观打造亲子研学、农耕体验、户外露营等新业态,每年村集体可增加近20万元的收入。

萎凋中的白毫银针
三兄弟接手了父亲的茶园,小儿子郑加富还传承了茶厂。2017年4月,郑加富以父亲的名字注册了福建省郑帮德茶业有限公司及茶叶品牌“郑帮德”。
2024年,郑加富夫妻投入40多万元改造茶厂,父亲原来用一块块石头垒成的厂房被保留了下来,郑帮德很欣慰,指着墙体的石块说:“全是我一块块从山上挑下来的,都快30年了。”
在厂房的门口,三棵茶树的叶子在清明时节分外青绿,“是父亲特意移植的,大的一棵茶树应该大几十年了。”儿媳陈小燕说。
“现在的茶叶市场已经不像以前那个不愁卖的时代了。”郑帮德很感慨。在儿子的手中,家里的43.5亩茶园变成了生态茶园,种的品种换成了金观音和福鼎大白。已是清明、谷雨时节,正是春茶的采摘季节,“我们不打任何农药,而且只做一季春茶。”陈小燕有着自己的茶业经营之道:“我们的白毫银针干茶500克就卖3500元。”前几年,郑加富夫妇还承包了县里一家企业的200亩茶山,同样采用生态茶园的管理模式。
郑帮德茶业有限公司不仅生产自家的茶叶,也帮助村里的乡亲加工茶青。郑加富说,春茶采摘季他会回到家里帮忙,哥哥、嫂嫂们也帮着忙里忙外,“像没分家的一大家子。”生产一结束,郑加富就要去河南郑州的自营经销点忙销售了。
2024年,五蒲村的茶业在郑帮德茶厂的带动下,茶叶家庭作坊发展到了8家,全村的茶叶产值超过2500万元。
高海拔、多云雾、富锌硒、无污染成就了柘荣白茶“芽秀茸厚色如银,香幽味爽色如饴”的独特高山韵味,“柘荣高山白茶”拥有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五蒲的家家户户,全县85%的人口受益于茶叶产业,柘荣成了当之无愧的“中国高山白茶之乡”。
已经年迈的郑帮德膝关节受损严重,走不了长路,可一辈子劳作的老人已经习惯了乡村农耕生活,闲不下来。“劝不了,前几天还偷偷背着我们又上山采茶呢。”陈小燕说。
五人子女一一成家立业,搬去了城区。郑帮德独自一人住在村里,偶尔去孩子家住上几天。郑帮德还是希望村里多些年轻人,“有年轻人,村里才更有生气。”
从茶厂返程,郑帮德转身微笑着看了一眼门口的三棵茶树,仿佛是与老友的日常告别。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吴道锷
编辑:林宇煌
审核:刘宁芬 吴明顺
责任编辑:林宇煌
(原标题:知乎者也 | 吴道锷:郑帮德的五蒲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