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之乎者也

知乎者也 | 孙明喜:镌刻在时光里的红与盐

2025-04-11 20:04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在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的南埕,有一片被岁月珍藏的土地。它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一页页写满了红色革命的烽火硝烟,以及盐场建设者们用汗水浇筑的奋斗传奇。从闽东革命斗争中盐工们振臂高呼的激昂战场,到新中国成立后盐田上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南埕盐场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如今,它虽已悄然告别盐业生产的舞台,但其所孕育的精神,却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盐晶,在岁月长河中永远散发着熠熠光辉,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去铭记。

革命烽火:盐工觉醒燃斗志

宁德的盐业生产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唐朝,彼时宁德旧城一带便设有白鹤盐场,其身影在历史的舞台上一直活跃至清朝,清晰地呈现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闽省盐场全图》之中。到了20世纪初,南埕已是宁德主要的海盐生产地,众多盐工在此为维持生计而辛勤劳作。

20世纪30年代初期,闽东革命斗争的浪潮在这里掀起了惊涛骇浪——南埕盐工暴动爆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深入基层,恰似一盏明灯,引领盐工群体向当地不法盐商的剥削与压迫发起猛烈抗争。在党组织的有力领导下,盐工们深刻认识到,自身的经济诉求与反封建、反压迫的宏伟政治目标紧密相连。他们毅然团结起来,通过集体行动,成功捍卫了自身权益。这场暴动,不仅仅是盐工们为尊严与生存的奋力一搏,更是闽东苏区工农运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动群众、开展工农运动的卓越智慧与斗争策略。

时至今日,漳湾镇南埕村的盐工暴动纪念亭与纪念碑静静耸立在村中心,碑上由曾志亲笔题写的“宁德南埕盐工革命斗争纪念碑”字样,庄严肃穆。它们宛如忠诚的卫士,默默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作为宁德市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这里源源不断地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注入红色基因,激励他们奋勇前行。

盐场岁月:两代坚守映初心

南埕盐工暴动的胜利,不仅为盐工们争取到了权益,更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团结与抗争的种子。新中国成立后,在这片充满革命底蕴的土地上,开启了盐场建设的新篇章。1958年,宁德县人民委员会在南埕村毗邻的海滩上,充分考虑到这片红色土地上原有盐业生产基础,结合当时的发展需求,精心规划出800余亩土地,正式组建了国营南埕盐场。那些深受先辈革命精神感召的南埕盐工后代子弟们,满怀热血与豪情,踊跃投身于这场建设新盐场的伟大征途中。他们告别熟悉的生活家园,勇敢地扛起建设的重担,就此拉开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斗篇章。

盐场建设之初,艰难困苦如影随形。围垦海堤,需与汹涌潮水争分夺秒;平整晒盐田,要将崎岖滩涂化作规整盐池,每一项工作都对劳力有着极大需求,强壮的劳动者们成为这场艰苦战役的主力军。我的父亲正值青年,响应号召,从漳湾公社岐后大队抽调至盐场,自此将一生的心血与汗水,毫无保留地挥洒在这片孕育着希望的白盐之上。盐场采用传统的日晒法生产海盐,纳潮、制卤、结晶、收盐四大工序,环环相扣,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盐工们的智慧与辛勤付出。

在我的记忆中,20世纪70年代后期,盐场规模虽不算大,仅有40多名正式工人,但组织管理有条不紊。前勤生产分为四个生产组,每组8~10名工人,由组长负责,各组还搭建了工棚。我的父亲所在的第四生产组,距离场部最远,不过场部提供的工棚,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为他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一丝慰藉。那时的盐工,工资待遇微薄,月工资仅26~39元,且无任何补贴,然而他们勤劳、憨厚、朴实、服从安排,思想觉悟极高。炎炎夏日,是海盐生产的旺季,也是盐工们最为忙碌、艰辛的时刻。中午时分,酷热难耐,他们依然坚守在室外作业一线;傍晚收盐时,需将盐田里堆积如山的盐,一担一担艰难地挑到露天下的专储堆。每逢暴风骤雨来袭,盐工们更是争分夺秒,一边全力抢收已结晶的盐,一边紧急围推盐卤,以减少损失。他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默默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从未有过丝毫怨言。

产盐旺季,晒盐作业任务繁重,人手严重短缺,盐场便允许工人家属前来帮忙,这些家属工属于季节性或临时性用工,这在当时算是盐场给予职工的一项内部福利。家属工一天辛勤劳作,只能获得6~8毛钱的报酬,但对于家庭而言,也是一笔可观的补贴。正因如此,我和姐姐、弟弟每逢周末、暑假,都积极争取成为家属工。家属工主要承担三项工作:修补盐田破损的陶片;编织稻草席,用于遮盖盐堆;直接参与各生产组的劳动。正是这段“家属工”经历,让姐姐迅速适应了后续的工作环境。

姐姐回忆道,繁重的体力劳动,对于身形瘦弱的她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盛夏时节,烈日炎炎,炽热的阳光是制盐的关键能源。在晒盐过程中,首先要将涨潮时的海水引入到蓄水塘,再经过抽水机将海水沿着盐场的引水渠,在一道道蒸发池中逐渐将水分蒸发浓缩。经过长时间暴晒蒸发,海水浓度升高成为卤水。此时,需频繁使用波美比重计检测蒸发池中卤水浓度,并依据浓度进行调节。当卤水浓度达到18度后,将卤水引入盐田继续蒸发,直至结晶。天气越炎热,盐的产量越高。有时一天需要抢收两次晶盐,一次在烈日当空的中午,一次在傍晚时分。大家人手一把耙子,先将盐田中的结晶盐推成一堆,再装入箩筐,一担担挑至露天下的专用堆场,堆积如山的盐堆,就像一座座洁白的小雪山。当盐务公司的运输船前来运盐时,又要将盐堆里的盐挑到船上。男同志力气大,一次能挑两百多斤,而女孩子力气相对较小,刚开始挑七八十斤都十分吃力,尤其是行走在盐田湿滑的田埂或船岸之间窄窄的过驳跳板(长约3~5米,宽约25厘米)上时,更是摇摇晃晃。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随着行走次数增多,姐姐也逐渐适应,后来也能挑起百来斤的重担。

那个年代,盐工们的思想觉悟令人钦佩。宁德夏季雷雨频繁,一旦遇到天气骤变、刮风下雨,或是需要抢收、装运盐巴时,他们便毫不犹豫地延长下班时间,放弃休息。当时交通不便,没有交通工具,他们只能步行上下班。有时刚下班到家,突遇雷阵雨,父亲和姐姐便会立刻收拾雨具,匆忙赶回盐场。他们与工友们齐心协力,全力保护盐田里的卤水不被雨水冲淡,守护专用堆场上的盐堆不被雨水冲刷,竭力避免集体劳动成果遭受损失。日复一日,他们不辞辛劳,默默耕耘。他们挥洒的辛勤汗水,融入了卤水荡漾的盐田,洒落在晶莹剔透的盐堆之上。盐田、盐水、盐耙、盐铲、箩筐、扁担、手摇的水车、简朴的厂区以及可敬而黝黑的盐工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而美丽的创业画面,至今仍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转型之路:使命传承向未来

随着时代的滚滚浪潮奔涌向前,城市化建设日新月异,国有企业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南埕盐场积极顺应发展大势,于2000年被宁德市蕉城区政府收储,就此开启全面转型之路。在收储之后,盐场的土地资源被重新审视与规划。此后,其场地被租赁用于开发水产养殖,曾经热火朝天的盐业生产正式落下帷幕。这片承载了半个世纪盐工汗水与梦想的土地,在悠悠岁月中历经20多年的过渡与转变,又逐步向新的建设用地转型。曾经吱吱哗哗的木质手摇水车的抽水声、盐耙与陶片的碰撞声,如今已成为记忆深处的悠远回响;曾经在阳光下银光闪闪的盐田,正逐步幻化为城市规划中崭新的模样,诉说着时代更迭的故事。

然而,南埕盐场的落幕并非终点。盐工暴动纪念亭与纪念碑依然屹立不倒,红色教育基地的宣讲声从未间断,持续传播着那段热血沸腾的革命故事。那些被岁月磨光的扁担、古朴陈旧的水车、布满斑驳痕迹的盐铲等生产工具,被博物馆悉心珍藏,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南埕盐场的故事,宛如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镌刻着盐工们无畏的勇气、坚韧的毅力与无私的奉献。在当下,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南埕盐场的精神恰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每一个奋斗者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以热血为墨,以实干为笔,传承那份永不磨灭的红色基因与奋斗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让这片土地上诞生的传奇,在新时代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孙明喜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吴明顺

责任编辑:陈娥

(原标题:知乎者也 | 孙明喜:镌刻在时光里的红与盐)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