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 | 唐欣:《望南漈山》赏读

这是诗人游若昕2020年的一首诗(她时年14岁),真是早慧。这在她的作品里,也比较特别,很短,只有十二行,也不复杂,不是那种孩童视角或少女情趣的诗歌,而是写出了一种恍惚和出神的状态,若有所思,似有禅意,值得我们分析和讨论一番。
南漈山,是游若昕家乡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的一处名胜。诗的开头,“在红绿灯路口”,她“抬头望/不远处的/南漈山”。大家知道,现代生活的一个特点,就是几乎彻底取消了陶渊明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看到的经常只是近景,是城市的车流和人群,楼房和广告,大自然已然远遁,虽然它们实际上可能并不太远,要看到它们,并不容易。真的需要某种契机,也许是一个红灯,也许是偶然间抬头,需要把目光投向稍远处。可是,“看不见塔/塔被浓密的云淹了”,塔是山顶上的标志物,塔身颀长稳定,塔顶坚挺向上,堪为风景焦点。但是不巧,它正被浓云遮蔽,虽然知道它就在那里,但看不见了,要是允许我们来一点过度阐释,或许可以说是“本心”,被游荡的思绪或杂念遮挡住了?接下来的一句突兀而有力,“我是塔/路上的车流淹了我”,这个转折很重要,灵魂出窍,她让诗摇晃了一下,要是没有这种移情或代入,也即主体性的确立和反思,这首诗就难以成立,至少不会那么拔尖,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是这样无畏和无羁,并且无迹可寻,我想AI大概也就是在这一点上,永远对真正的诗人望尘莫及。然后,“我不是塔/我看见了/南漈山上的云/把塔淹了”。再晃动一下,重新稳住。戛然而止又余音袅袅,走神结束了,元神归位,心思重回稳定。可能红灯也变绿了,小姑娘继续前行。但是刚才停顿下来的这个瞬间,分明有些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得不太一样了,这就是诗歌,看似简单,但又不太简单,她指向心灵深处,指向新的眼光和世界的打开。我想起过去老被慧能压住的神秀和尚的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其实也蛮有道理的,跟小游这首诗意思有一点相近,我们不妨对比参照。
望南漈山
游若昕
在红绿灯路口
抬头望
不远处的
南漈山
看不见塔
塔被浓密的云淹了
我是塔
路上的车流淹了我
我不是塔
我看见了
南漈山上的云
把塔淹了
来源:闽东日报
作者: 唐欣
编辑:林哲雨
审核:刘宁芬 吴明顺
责任编辑:林哲雨
(原标题:知乎者也 | 唐欣:《望南漈山》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