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之乎者也

知乎者也丨王旺声:母亲

2025-04-17 18:26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每当清明节来临,总会勾起我对母亲的思念。在母亲离开我的这些日子里,我时常梦见母亲,关于母亲的一切也渐渐浮现在眼前……

母亲是个勤劳、能干的农村妇女。出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一个贫农的家庭。二十多岁看上同村王家小伙子(我父亲)并和他结婚。婚后生了我和姐姐、妹妹三人,还要照顾祖母、两个叔叔和堂哥,一个人操持9口人的大家庭,任劳任怨,从不喊一声苦和累。从我记事起,母亲总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煮好早饭,就到田里干农活,播种、除草、收割、打场样样都行,回家里还要挑水、养猪、养鸡、养鸭……春去秋来,收获季节,一担担稻谷、花生、大豆挑回家里,成了我们一家子过冬的口粮。那时候,村里没有通自来水,母亲总是要到河边洗衣服,也许是年轻时涉水活、重活干多了,她早年就患了风湿,到年老时身背都弯曲了。

母亲善良、热情、好客。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村小学大多借用庵堂、庙观教学。我记得离我家不足20米的地方,有一座旧庵堂,村小学就设在那里。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因为伙房没有打理好,母亲都会主动做好开学第一餐,邀请老师来家里吃饭。从50年代到80年代末的20多年时间里,到校任课的老师换了一个又一个,而母亲的开学第一餐却从来没有断过。记得有位女老师,身体不好,经常闹胃痛,母亲就熬了草药汤送到学校让她服用。有一次半夜里女老师胃痛得难忍,母亲知道后,连夜赶到上村保健站请来医生为她看病。母亲把学校老师当作儿女看待。有一年,恰逢一位师娘临盆,无人照看。晚上,母亲听到那位师娘的哭叫声,赶紧为她请来接生婆,忙前忙后,才顺利生产。几十年来,我们两家你来我往,亲如一家。

那时,我家的饮用水,大多是母亲到村外的水井里挑回来的。酷暑时节,学生蜂拥到我家饮水解渴,多的时候,一天能喝掉大半缸水。母亲生怕学生喝生水对身体不好,专门买个大陶瓷茶缸,每天早上和中午分别泡上茶,让学生饮用。有时,母亲外出干活,不锁房门,把门虚掩着,好让学生进屋喝茶。后来新校舍建成,离我家远了,母亲还惦记说,不知道现在孩子们到哪儿喝水。母亲不仅好客,与村里的左邻右舍和睦相处。但凡村里乡亲男女老少路过家门口,母亲总是热情招呼他们到家里坐坐,沏茶端水,摆上糖果、水果、花生等农家土特产。碰到罗卜、芥菜收获的季节,家里腌制的罗卜、芥菜也成了招待客人的小食。每逢甘蔗收获时,只要有人往田里经过,母亲总是挑些上等的甘蔗,送予尝尝。当我离开家乡到镇上、城里工作后,母亲还时常教导我,遇到村里人要热情,同村人要有亲密感。

在历史长河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有限的生命彰显出无限的力量,有形的生命消失了,无形的力量永存。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正如千千万万的农村妇女一样,但母亲时时处处体现了平凡中的不平凡。如今母亲走了,但她的生命之光并没有消失。母亲永远在我心中,她的勤劳、能干、善良、热情、好客……这些优秀的品质,已经镌刻在我心头,照亮下一辈继续前行。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王旺声

编辑:陈娥

审核:陈小虾 周邦在

责任编辑:陈娥

(原标题:知乎者也丨王旺声:母亲)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