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东侨新闻

城区兴 产业优 归侨乐(3)

——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创业崛起发展侧记

2015-12-07 15:59 来源:宁德网

归侨乐  保障让游子安居乐业

“人在福中,福在心上,家似人间阆苑……”这是东湖塘华侨农场场歌——《东湖恋歌》中的歌词,生动描绘了华侨农场的蝶变成果,也唱出了华侨新村归侨侨眷和旅居港澳、海外侨友浓浓的乡愁。

上世纪50年代始,来自印度尼西亚、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柬埔寨、泰国等8个国家近4000名的归难侨被安置于东湖塘华侨农场,分散居住在8个管区的石头房里。他们人地生疏、生活贫困、交通不便及繁重的农业劳动,使他们很难适应新生活。1997年东侨开发区成立后,农场土地实行统一收储,华侨农场加快三融入步伐,成功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变,万亩田地向城市新区的转变,归难侨由农民向居民转变。如今,旅居在外的侨友回到东湖塘,都在感叹农场变化之大和归侨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之快。

“在我去香港前,这里都是农田,现在变得我都找不到路了。”港澳东湖侨友会的张德华老人在回东湖塘华侨农场探亲时感慨地说道。

在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中,东侨开发区始终坚持为侨谋利的思想,在住房、保障、就业、教育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扶持,有力推动了农场真正实现“三融入”的历史进程。

在就业保障上,对游离土地的归侨,东侨开发区适时建立健全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就业制度,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开办再就业培训班,牵线搭桥推荐就业岗位,农场因失地而游离出土地的1437名劳动力,基本实现全民就业有着落。

在社会保障上,所有职工按照省统一标准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并加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开办敬老院,对场内孤寡老人实行集中供养。对困难家庭发放慰问金,对60周岁以上无退休收入人员、残疾人和生活特殊困难户,采取每月定额补助等政策。2013年起针对因病因灾而返贫的归侨家庭,开发区制定了通过增加贫困低保、挂钩帮扶困难户、联系区内企业对接帮扶困难户,对困难家庭进行生活、就业等全方位帮扶,输血同时更注重造血。

在住房保障上,开发区先后投资7000多万元,完成了三期侨居造福工程,建成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五里亭改造楼、华侨新村、东湖侨苑,住房面积7万平方米,共786套,归侨侨眷集中住进新居,人均居住面积达27平方米,高于城市人均住宅标准。

在教育保障上,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4000多万元,兴建了一所占地50多亩、按省级师范学校标准建设的现代化中学;扩建华侨小学,通过与名校合办改善师资条件,实现所有归难侨子弟全部就近入学就读。同时,设立优秀学生奖励金与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金,完善奖学助学制度,让归侨子女有了高质量的教育保障。

在文化建设上,为加强归侨侨眷精神文明建设,使侨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开发区组织开展了“五个一”文化活动(即一首场歌、一支合唱队、一支鼓乐队、一支舞蹈队、一支足球队)。近两年,创新思路,特别在东南亚美食上,依托华侨新村社区成立美食协会,向当地市民推介具有东南亚特色的各种小吃美食,并通过美食扩大影响和增加归侨侨眷的就业渠道。

如今以农耕为主的侨民已变成市民,实现了居者有其屋,就业有着落,弱者有保障,子女有教育,文化有传承的“五有”目标。

在“十三五”新的征程中,东侨人将发扬“开明致远,务实创新”的东侨精神,充分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窗口、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和政策优势,奋力开拓,蓄积和催化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力量和气势,东侨将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高度宜居的滨海新城,福建省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环三都澳区域的政务、商贸、文化中心”的发展定位和着力构建“六新大宁德”的目标要求,充分利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一平台,建设更强大的绿色东侨、人文东侨、科技东侨。

东侨开发区党工委宣传部组稿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东侨 归侨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