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东侨新闻

东陂往事

2017-06-05 09:10 来源:宁德网 立华

p3

宁德网消息  (立华)

每个湖都有一个故事,也许是水的魅力所致,也许是山与水的灵性所在。本栏目从今日起,将节选立华同志所整理的《东湖塘记忆》,呈现东湖塘的前世今生。

东湖塘又称东陂。位于福建省宁德市中心城区东南部,紧靠著名深水良港三都澳。

宁德属多山丘陵,农田较少。周边地带山高水流快。海水涨潮时,渔船可以沿着出海港道直入城关边缘。自古以来,当地人民就打算在这里围垦造田,既可增加田赋,又可成为防护县城安全的要塞。

据《宁德县志》有关东湖塘的记载,宋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县里百姓请求上司围塘。知县李泽民率领左右官员和学官,聚集民工筑起海堤二百多丈长,周围计长九百五十余丈,围成了塘田。县里的百姓高兴至极,将这条海堤命名“李公堤”。

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本县人御史陈褒,提出要筑海堤围垦东湖,规划准备好了,待要开工,却因陈褒逝世而被搁下。

据《宁德市志》大事记: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县令徐兆麟倡筑东湖,百姓协作围马塘、酒屿、猴毛屿、兰田筑堤四条,计长816丈,设水闸2座。

1919年,受海啸的危害,东湖塘海堤崩塌了。

新中国成立后,人多地少问题日显突出,宁德县人民又一次掀起了新的围垦运动。1958年6月东湖塘围垦工程正式开工,来自全县各乡镇的数千名民工连续作战,经过三年的艰难施工,1960年底建成25孔闸和4孔闸门各一座及约2000米长的三道海堤,仅剩下金马海堤主航道约600米宽的一段大缺口尚未合龙。当时我国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国家经济面临困难,工程因此被迫下马。此时已投资244万元,投工134万个劳动日。

六十年代初期,国际形势风起云涌,变幻莫测。鉴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了安置归国难侨,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批复,同意围垦兴办东湖塘华侨农场。于是福建省侨委(今省侨办)接手该围垦工程,投资续建。由于工程停工三年多,受潮水的长期冲刷,原口门600米宽扩大到840米,加大了工程量。工程越往后面施工难度越大。经过一年多的围垦,1965年5月工程堵港截流成功,1966年元月东湖塘海堤全线竣工。

1969年9月26日午夜,11号台风在宁德县内登陆,风力达11级,24小时内降水量达230毫米,在风雨潮交加的沉重打击下,竣工不久的海堤薄弱段溢顶,缺口200多米,造成农作物绝收,带来巨大的损失。为此,宁德县委又启动了抢修工程,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拼搏,于第二年的1月完成堵口补缺的抢修任务。

据《宁德市志》,东湖塘海堤北自马山,连接竹笠屿、贵岐,南至岐头,全长2493米,堤高7.15米,围垦面积1.9万亩(实际20678亩),其中可耕地1.1万多亩,总投工160万个工日,总投资326万元。

东湖塘海堤建成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造就了万亩良田,成为本地区的鱼米之乡,她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宁德中心城市区的自然延伸,而且还保护着城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建设绿色生态城市发挥着重要作用。

□ 东侨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叶著

关键词

围垦 海堤 东湖塘 东湖塘海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