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东侨20年城市变迁 听东侨人讲述沧海桑田
“我家门前”旧貌换新颜
宁德网消息 (记者 虎妍) 二十年,归侨苏永英从初为人母的异乡人成了东侨城里的“老华侨”,她家门前的泥巴路成了六车道的柏油路,遍地的葡萄树成了拔地而起的住宅楼,一望无际的鱼塘成了风景秀丽的南岸公园;
二十年,福建第八位拿到电力总工程师资格证的周玉珂老人见证了东侨城从用电过剩到用电量供不应求的巨大转变,他家门前杂草丛生的空地成了宏伟壮观的宁德市体育中心,无人问津的大门山成了老人们散步休闲的公园;
二十年,80后青年徐国平从第一批进驻东侨工业园区的工作人员成了对这里大街小巷如数家珍的“老员工”,他家门前的小村庄成了拥有世界500强上市公司的工业新城,破旧的瓦房成了星级酒店,人口从四千增至了五万;
二十年,东侨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发生在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身上,他们亲历了每一条公路的整修拓宽,每一座大桥的成功搭建,每一个车站的顺利通车;也亲历了工业从无到有、公园从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商业圈从老到新整个过程中每一帧每一秒的变化。在东侨开发区成立20周年之际,宁德晚报记者走上街头,倾听老东侨人讲述“家门前”的今夕变迁,与读者一起感受东侨20年城区风貌变化。
万亩农场走来现代化新城
东湖塘围垦后沧海变桑田。
“我1990年嫁到宁德住在塔山脚下,那时候的宁德很小,从现在的沃尔玛开始往东全都是我们华侨农场的果园和鱼塘。”12月17日,苏永英大姐一边和社区里的姐妹们讨论着“东侨文化惠民演出”上要表演的节目,一边跟记者拉着家常。
苏永英是广西防城人,1990年嫁到宁德。她说,在东侨生活了将近30年,他乡早已变故乡,看着家门口成片的农田一步步发展成现代化新城由衷感到骄傲自豪。
在苏永英的记忆里,上世纪90年代初,门口只有一条窄窄的泥土路通往城里,她去一次市中心南门兜逛一回街需要坐半个小时的三轮车。而如今,苏永英的家门前马路四通八达,坐公交车去市中心只需要七八分钟。
“1998年,逸涛房地产、闽东路、东侨大道、商贸街、天湖路、广电大厦等10个大项目开始建设,2000年左右,第一批规划建设的10个项目基本完成。”看着宁德城里最高的建筑——广电大厦在几年前的鱼塘上拔地而起,苏永英和同事们不由地感叹道,“以前在农场干活的时候,闭着眼睛都能走回家去,但从那时候起,我们就找不到农场的路了。”
2006年,东侨开发区发展的脚步已经来到了距离苏永英老家塔山南7公里远的东湖塘南岸片区。2000名归侨住进了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的华侨新村,苏永英家门前的滩涂和鱼塘从此被写进了历史,新建的公园和楼房雨后春笋般在这片土地上快速生长。
“我们刚搬进来的时候,放眼望去,我们的房子是最高的,现在再看,四周全都是高级住宅楼,我们小区成了最低最旧的。”苏永英搬到新家的10年来,金谷国宝一号、上东曼哈顿、唐程御品、恒大御景半岛等高档住宅小区纷纷落户。“很多归侨从外地回来探亲,都后悔没有留下来,谁都没想到这片土地能被开发成一座高楼林立的新城市!”
小渔村崛起北部产业新区
东湖塘小学原貌。
提到西陂塘,老宁德人都知道它是闽东地区著名海堤,很多小渔村正是因为它的修建而产生,如今的东侨工业园区就是曾经其中的一个小渔村。
东侨工业园区位于宁德城关东北部,距城12公里,从本世纪初开始陆续有一些电机公司在这里选址建厂。80后徐国平是最早进驻东侨工业园区的工作人员之一,他在园区里工作了整整十年,见证了园区从一个只有一条泥土路的小渔村成长为现代化新能源特色小镇的全过程。
徐国平是2007年来到东侨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上班的,据他回忆,刚到园区上班的时候,园区里不仅没有通往市里的班车,甚至连一家像样的饭店都没有。“那时候加上村民最多也就4000人,现在光在园区工作的产业工人就快接近5万了。那时候去一趟市里需要一个小时,现在只需要5分钟。”徐国平禁不住地感概道。
“2011年底新能源一期开始正式投产,园区里的员工一下子多了一万多人,为了解决基础配套问题,开发区建设了商业楼、学校、保障房等基础配套,园区渐成城市。”如今站在东侨园区服务中心的办公室放眼望去,新能源公司高楼密集、东侨网球中心美观大气、宁一大厦商家林立、西坡公园一望无际,直叫人感叹,昔日的小渔村早已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在园区上班,安家有房子、上学有学校、休闲有公园、锻炼有体育馆、去市里有4路公交车可以选择,而且不久的将来,这里还会有医院。”徐国平说,刚开始的几年,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很多外省员工工作一两年后,离职率比较高,近两年,东侨开发区提出建设“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北部新城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留住了大批人才。
为加快北部新区发展,东侨开发区还设立了宁德市首个以服务产业工人为主的“产业社区”——锦绣社区,成立了针对大学生创业企业服务的东侨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了占地12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活动中心。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全面完善,一座新能源特色小镇正快速崛起。
山窝里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东侨新城。■周炜
宁德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经济发展长久受地理位置限制,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觉得这里是“贫穷山区”的代名词。
在周玉珂的记忆里,上世纪60年代宁德规模还不及现在的一个镇大,整个城区只有一条街,教育也相当落后,连高中都没有。“我1961年去福州读书,强烈的对比下,觉得宁德简直太落后了,就是一个小山坳。”
大学毕业后,周玉珂先在泉州工作,80年代调回到闽东电力公司工作。“90年代初,南方很多城市都迎来了大发展,工业建设突飞猛进。就拿离宁德最近的泉州厦门福州来说,用电量增长惊人,但宁德地区竟然用不完一座中型水电站所发的电。”
2000年,周玉珂退休,他盼了十多年的家乡大发展有了苗头,随着东侨开发区成立,很多马路、大厦在那一年建了起来。
“我退休后被返聘回去,指导了几座电站的建设,我们几乎年年建发电站,但电还是年年不够用。”看着用电量急速增长,周玉珂喜上眉梢,如今这里建成了南到深圳北通北京的高铁线,迎来了新能源、安发科技等40多家大型企业的落户,也迎来了沃尔玛、万达、宝信、联信等一批大型商业中心的入驻,他知道,宁德的“穷帽子”将在快速发展中一去不复返。
今年,周玉珂老人已经78岁了,他十多年前就搬到了东侨开发区的君裕东湖小区,刚搬过来的时候,家门前还是杂草丛生的空地,现在已是设施齐全的宁德市体育中心,正在翘首以待2018年福建省运动会的检阅。
“以前觉得宁德城里脏乱堵,养老的话只能去乡下了,现在家门口有了国家级湿地公园,南北岸木栈道是锻炼身体的绝佳选择。现在跟别人说起宁德,对方都会说那是一座宜居城市。”最让周玉珂自豪的是,现在的东侨到处是公园,让很多来宁德玩的外地老同事、老同学赞不绝口,羡慕不已。
曙光初照。■谢书秋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