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东侨新闻

东侨的起点

2018-11-01 15:42 来源:宁德网 张发建

宁德网消息( 张发建)今夏,接到东侨采风的邀约,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向来随性的我,与东侨却有经年的久违。而这些年间,其实我一直都在寻思能与东侨来个重逢,用一种有仪式感的方式祭奠青春时代相遇之缘。

星期六中午,匆匆结束手头的工作,倒腾了数趟班车,终于赶在约定的时间之前到达约定的地点,与来自闽东各地的文艺作者们一起踏上东侨这片神奇的土地。

微信图片_20181101092138

 二十五孔桥夜色 任军惠 摄

微信图片_20181101092127

湖畔宜居新城 曾子群 摄

1

20年前的初春,日子稀疏平常。两个年轻人住进了位于东侨的一家私人客栈,准备参加第二天开始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客栈是一座五层楼的小房子,门前的道路泥泞不堪,门口铺着一块明显高于路面的石板。房子每层大概有三四个客房,有单人间,也有双人间。客房里摆放着简单的高低床,床上的被子洗得发亮,床头柜上面摆放着一小沓卫生纸。

那两个年轻人是闽东一所乡下中学的老师,一个是我的同事老孔,另一个是我。

早上起床,床头的卫生纸不够两人用,找老板娘要纸,她有点不高兴,认真地跟我说:“卫生纸不便宜,你们可别用来擦皮鞋了。”然后给我塞上更厚的一沓。

总算考完了所有的科目,我们如释重负,到楼下找老板娘结账,准备走人。老板娘算了房费,大概每人每晚15元吧。我们让她算餐费,她死活不收,说:“算我请你们啦,考研究生不容易,跟考状元差不多吧?如果我有女儿一定要嫁给你们。”

她边说边瞅老孔。其实我年轻时也挺帅的,不过比老孔还是差了一截。不知道老孔听见没有,他只是一个劲儿地用脚来回在门口的石板上磕着鞋底的泥巴。

老板娘还建议我们到海边走走,比如金蛇头就不错,也可以去看看二十五孔桥。

那个时候东侨还不叫东侨,我们也不知道金蛇头和二十五孔桥在哪里,结完账就赶往车站返程了。

托东侨客栈的福,我们都考上了,离开闽东开始新的人生征程。老孔去特区,我在省城,有了微信后,我们经常联系。在东侨的当晚,我微信老孔:“记得东侨那位要将女儿嫁给你的老板娘吗?”

他回答说,只记得客栈与门口那条坑坑洼洼、曲曲折折的马路,以及大门口那块用来磕泥巴的石板。

2

怀念东侨的人绝对不只我与老孔。

860年前的初春,33岁的绍兴青年陆游终于从秦桧的压迫之下解放,被委任为宁德主簿。宋代的主簿只是一个不及八品的小官,但一心报效国家的陆游还是欣然赴任。他从绍兴出发,穿山越岭,水路兼程,经三都澳海域,到达了宁德。途中他赋诗“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表达了愉悦的心情。

古时的宁德,带山负海,尽管“有气雾之毒,蛙、黾、蛇、蚕、守宫之蛊”,但民风淳朴,物产丰饶,陆游在这里三百多个日日夜夜,除了偶有公务缠身和抗金无门的苦恼,总体上还是过得非常愉快,甚至都忘记了在绍兴苦离唐婉的悲情。

陆游在宁德时,当地同事非常关心他,每当发现他心情不对,就带他周边各地散心游历。陆游沿霍童溪泛舟而上,到达了支提寺;也趁着阳光,去了西陂塘,浏览海边风光,体验风土人情,感受“飞飞鸥鹭陂塘绿,郁郁桑麻风露香”的独特景象。

陆游的时代,更没有东侨的概念,但他诗歌里描写的鸥鹭、吃蛎却是实实在在的东侨元素。

陆游一辈子也忘记不了宁德这个人生宦游的最初起点,甚至直到81岁回首往事时,他还对在宁德折荔枝、饮酒、吃海鲜的生活充满深情和眷恋,专门为此赋诗:“白鹤峰前试吏时,尉曹诗酒乐新知。伤心忽入西窗梦,同在埔村折荔枝。”

3

陆游离开宁德90年后,东侨终于等到了自己的起点。

公元1249年,宁德知县李泽民带领百姓修筑东湖堤坝,长达二百余丈。堤成之后,旱涝保收,鱼米丰足。老百姓感念李泽民,便将此堤命名为“李公堤”。然而好景不长,李公堤无法抵御一次次狂风巨浪的攻击,终于全面崩溃。

后来,明清两代的地方官员以及乡绅志士又多次组织重修堤坝,但最后都由于种种原因功亏一篑,无功而返。

东侨就与东湖塘的堤坝一样,数百年来在来来回回,修修补补中不断折腾,它的胜景也多只是以概念的形式存在文人墨客的笔墨里了。

终于等到了公元1958年,宁德开始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围提拦海工程,当时一天奋战在筑堤一线的就有八千多人,民船四百多艘。

堤坝修成之后,人们从大海里“打捞”出了1.9万多亩土地,更为可贵的是,围海造田后人们仍然保留了东湖塘,让淡水与咸水、山与海在东湖塘里自然交汇融合。

如今看来,那两个水闸,无疑就是东湖塘的起点;而东湖塘本身,又是整个东侨的起点,也承载着东侨的美丽与情怀。现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东侨也是整个宁德的新起点。

4

那天深夜老孔又微信我,要我第二天去找找那家客栈,拍张照片,聊寄相思。原来,对于东侨,他也如我一样一直心心念念。只是现在屹立在眼前的已经是一座焕然一新的山水新城,我又该到哪里去寻找昔日的旧客栈呢?

我不曾预料我与东侨的重逢会在这样的一个鸟语花香时节,重逢或初相识的会是因为文字结缘的一群挚友。一场二十年的重逢似乎太久,正如我与同行文友的相识,其实早就应该到来。

初夏的东侨,半城烟笼,一湖葱郁。我错过了盛开的繁花,可我看到了街区繁华的灯火、大路两旁鳞次栉比的楼盘;我听到了新能源产业带来的喜悦之声、一百多号博士生的睿智之音;我感觉到了东湖浅滩上白鹭鸶的优雅、湖面上泛舟渔人的悠闲。这座山水新城,就如在东湖木栈道上从容哺育孩子的年轻妈妈一样,创造着奇迹,却又总是不疾不徐,安之若素。

岁月依旧,青春易老。重逢之日,我已经不再青涩年华,东侨也是今非昔比。一座城与一个人的际遇,冥冥之中存在某种主观之外的必然?也许是“带山负海”的绝境,也许是时代步伐的裹胁,吐故纳新,不断前行,除此之外,似乎我们别无选择。

然而,从宋代强修“李公堤”的慷慨悲歌,到上个世纪中叶围海造堤的波澜壮阔,再到今日东侨的繁荣兴盛,你不可回避地会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这里的决策者、建设者,甚至路边走过的每一个人。

终于可以回复老孔,不必再寻找那旧客栈,因为它已经内化成你我心灵的一个起点。

责任编辑:陈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