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东侨新闻

东侨不了缘

2019-01-22 11:47 谢应华

1

    恬静东湖 王志凌 摄

宁德网消息(谢应华)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封寄不出的情书。给东侨这样一座新兴的城市,写一封情书,是因为曾经的抵达。二十多年来,东侨在记忆里从来不曾走远。她的独特气息沁润人心,在许多个月华如水的夜晚,烛光摇曳般闪亮,并绽出一朵朵艳丽鲜花。

1989年的夏末初秋,我到宁德师范学校入学,开始在这里像候鸟一样来来回回地学习生活了三年。

彼时斯地,街道狭促脏乱,楼房破旧低矮,还不如我的县城。当时,学校校址在东湖塘五里亭。东湖塘,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名字。一切都说明这里是城区的边缘。站在校园的走廊上,可以看见莽莽一片荒郊野地,阡陌纵横,三两牛羊低头啃草,若干农民弯腰劳作。一口口围塘坐落田中,在骄阳下闪着白光。几条砂石土路通往附近的村庄,两旁是疏密有致的木麻黄,顺着风势倾向一边。更远处则是浅海滩涂。台风天,站在高处,及目前望,能看到金马海堤外海水狂野不羁的奔涌,犹如千军万马向着堤内不可遏制地直扑而来,使人心生惊骇。校园南面围墙外一条煤渣小土路,杂草丛生。近在咫尺,是一垄垄密密匝匝的黑甘蔗林。西面,学校大门正对一座座低矮石屋民房,错落无序。房前屋后充满慵懒又活跃的生活气息。五里亭,据说去往城区有五里远。亭子具体在何处,不知。我来时也早已不见,长亭相送亦无可能。那段路,冷清寥落,行人车辆稀疏。内侧是环城河,河边路沿栽着一排爱脱皮的高大桉树,河水污浊,常漂满各色垃圾。外侧有华侨的简陋居所和宽广连片的农田菜地。

彼时,年少懵懂,无知肤浅,不善体察身边风土人情,我并不了解东湖塘的历史掌故和前世今生以及华侨在此安家落户的因缘。只是他们的肤色穿着、行为举止以及口音话语与我们不一样,有异国风情,让人惊异。至今,依然记得他们穿着花衣裳,赤脚来学校里踢球的样子;依然记得戴着草帽的华侨“阿癫”,在他开张的狗肉店门口招呼我们进店吃肉的样子。夏天的晚上,接近城区的路边挤满小吃和冷饮的摊子。小吃的摊子亮昏昏的灯,一盏盏朦朦胧胧的;冷饮的摊子被一串串错落散开的小彩灯装点着,一闪一闪的,蓝色桌椅静静地在橘黄的遮阳伞下,等待客人。偶尔进城回校的我,喜欢停下吃点东西,与同学聊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题,任时间悄悄飞逝。

那时,正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年龄。傍晚或周末我喜欢捏本书,在校园附近的围塘上兜兜转转或去更远些的东湖闲逛。有时夜晚,翻墙而出,顺着煤渣路,去金蛇头码头夜游,看渔民一箩筐一箩筐上鱼鲜,安抚无处安放驿动的心。有时夜了,无眠,站在教学楼高点,望前方。突突突的拖拉机声从远处的金蛇头传来,接着一道亮光越过黑压压的树梢,转瞬间平扫而过,一刹那可以看见近处防风林树身上的白漆。回忆种种细节,一部分沉潜,一部分上升,都充满生命过程的温度。与这些记忆相关联的地名,彼时不叫东侨。它叫东湖塘,有着乡下农人坚忍质朴的表情。

重新踏上这片土地,东湖塘已经有了另外一个身份——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就读的师范学校也改旗易帜为宁德高级中学。曾经的煤渣路、砂石土路、木麻黄都无影无踪,目之所及都是通衢大道,两旁树木成荫,花草遍地。高楼林立间霓虹闪烁,来往的人群、车流和欲望的面孔川流不息。星移斗转,好像就在这一转身、一回眸之间,竟如时光交错,不知身在何处。

好在东湖还在,她依然是个特异的存在。我还可以找到日渐干涸的回忆。她像是一位慈祥的老者,坐在家门口,静看沧桑变幻,不管时局如何,依旧安详亲和,甚至嘴角还带着些许的微笑。一如她的湖水,碧绿清澈,水光潋滟,光芒留存。曾经人迹罕至的湖岸,现在晨昏人织如潮。依湖而建的环湖栈道,像漂在湖上的两条彩带,将滔滔湖水染得五彩缤纷。设若找个慵懒下午,深陷沙发里遥望湖岸,读一座城。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和谐的,美的,自然融合的。山的肌理和城市的肌理,彼此尊重,彼此映照。而湖的温柔拥抱,化解了山的硬和突兀,让这幅画面,沉静而且温暖。你看见,一只只鹭鸟在湖面飞翔,不时鸣叫几声,互相应和,仿佛一个个在水面上跳动的音符,自由自在地演奏着东湖的抒情小曲。此时,你的心跳慢下来,从一句话被带去另一句话,越走越远。

行走在这里,你会被她的情绪感染着,被她的魅力吸引着。暮春时节,且天公作美,漫步在环湖栈道,天空飘着丝丝细雨,温温润润,润物无声,沁人心田。一阵阵混着清新湖水的芳香在身边游荡。东侨的春,仿佛在我的指尖停留。看着青青绿草上那一滴雨露,品着那花瓣上的一片清新,我深深吸一口气,心底不禁荡漾起一片涟漪。一城幽雨,一如采采呢喃。淡淡五月天,典雅的东侨,依着细雨,如闻天籁。雨声过处,温润缱绻,于这番光景里,谁都会想起一些旧事,那些丢失的会得到重新链接。

东侨,从一个人烟稀少之地蜕变成美轮美奂的现代新城,有多少的故事在这里流传。

透过历史的罅隙,我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在这片土地创造家园的力量。宋代“公仆”李泽民主持修建了此处的第一条海堤——“李公堤”,后因海啸崩溃。此后海堤屡建屡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一次又一次淹灭在飓风狂澜中。至20世纪50年代,宁德人民在狂浪中围海造地,置办华侨农场,沧海终变桑田——造就了东湖塘。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历史的机遇重新到来。1997年,在东湖塘成立了经济开发区,人们在这里上演着创造新城的青春史。20多年,这里涌动的,是时尚;奔走的,是潮流。她一路走来,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感:高架桥、高速路;火车站、长途站;城市公园、体育中心;城市公园、文化广场;沃尔玛商贸、万达广场;科技园,大学城;“独角兽”宁德时代新能源、安发生物科技……还有全国各地各色的人才,沿着自己生命的轨迹,汇集这里,在时代的洪流中,与东侨的人们一同创造历史,共同塑造东侨的城市性格。这座城市,也因为这些丰富的灵魂而生动有趣起来。打开城市之门,无需古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木马。而被她接纳的人,在这里抒写过故事的人,即便浪迹天涯,依然会对她深情回望。

东侨,这个向海要来土地的城市,这个曾经收容过那么多海外游子的地方,这个如今吸纳汇聚八方人才的地方,在她的港口,在她的车站,有过多少告别,也有过多少次归来。而岁月,总在历史深处,向未来伸出它苍老而有力的手,一页一页,写着寄给未来的情书。

责任编辑:郑力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