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东侨新闻

回望东湖

2019-01-22 11:47 莫沽

3

    ▲ 魅力东侨 谢书秋 摄

宁德网消息(莫沽)廿年前,我从山城来到依山面海的宁德求学,终于有缘识海。

周末,我常从学校所在的后岗出发,走进古溪村,村中有一条精致的古石桥,桥头有一棵葱茏古树,树荫下的桥凳上坐满嗑聊的老人。有时,我会驻足聆听老人们讲拦海造田的故事,说很久以前,过了这条小石桥就到了大海,说有县令亲自挥锄劈浪、筑堤围垦,使他们的村与周围数个小鱼村拥有赖以生存的土地。

告别小石桥,要穿过桔子园、甘蔗林和一大片油菜花地。一路过来,不是泥土小路,就是狭窄田塍,走得相当吃力,但却十分幽静,且溢满蔬果香、花香。最后,我在汗流浃背中登上大堤,只为了能看看海,看看湖。大堤由位于金蛇山的金堤与位于马山的马堤组成,如此便有一个优雅的名字叫金马大堤。

牵手两堤的媒,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叫二十五孔桥。潮起潮落,海水和淡水就通过二十五个桥孔进进出出,调和出一湖别样水味,成为鲈鱼、鲻鱼、石鲷等广盐性鱼类的乐园,吸引无数候鸟到此栖息。

远望二十五孔桥,桥栏、桥孔、流水的组合,清宁而寥落,静默守望着身后的一座小城。

不难想象,在大堤没有建成之前,东湖也只是一页白纸,一湾空蒙之地。

堤外,大海浩瀚,浮天无岸;堤内,湖泊潋滟,山环水绕。漫步大堤,一代代筑堤人,泼墨疾书的影子鲜活于东湖这一纸上。

查阅史料,早在千年前,便有陈、林、李、姚、曾等众多姓氏的先民,在此筑堤造田。据《宁德县志》记载,宋淳祐九年(1249年),在这一方百姓的提请下,知县李泽民“鸠工筑堤百丈,周九百七十五步”,这应该是官方参与筑堤围垦最早的文字记载了。“水田毗连数十里,湖堤环带”“邑人德之,号曰:‘李公堤’”“蚁运笕泥千掌闹,虹牵堤势两山连。”面对五百官民,削山填海,从无到有,人若众蚁的宏大劳动场面,以及如虹牵手金马两山的宏伟大堤,李泽民一首《东湖》诗成为千古绝唱。

“历宋而元,居民富庶。”亭台楼榭,诗歌伴酒,李公堤让宁德繁荣了一百多年。元末,战乱,失修,堤溃。清乾隆十三年(1748 年),县令徐兆麒再次率官民筑堤围垦。“筑堤四条,计长八百一十六丈,设水闸二座。”重新恢复“百货骈集,两岸帆樯如帜,酒楼茶肆雾属云连”的繁荣景象。遗憾的是,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七年,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大堤毁于特大海潮。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东湖第三次大规模筑堤围垦成功,这便有了桔子园、甘蔗林和油菜花地。让我在他乡求学生活中,多了一份青涩记忆。

廿年后,我有幸参与东侨采风,与一群文艺作者重走东湖。

湖中塔山、龟山、大门山携手林立高楼倒影;湖边蒹葭苍苍,鸥鹭纷飞,有轻舟荡漾,有游客垂钓。我们沿着南北岸的环湖木栈道行走,一路东瞧西望,一大圈下来,竟没有一个人喊累。

组织这次活动的书法家李鹏松先生,见我们尚未尽兴,便将队伍带到东湖之畔恒大御景半岛小区的观景台上赏景。登上台,浩渺东湖尽收眼底。可以想象,倘若随便坐在哪一个客厅中,沏上一壶茶。那么,随着茶香氤氲起来的就是一幅画。一幅看得见青山绿水,听得到鸟语蝉鸣的灵动水墨画。

东侨采风之行回来,常在夜深时,想起二十五孔桥,想起流动的水,想起湖畔一座城的前世今生。我仿佛听到一座新兴城市成长的拔节声音,看到一座树立在东湖有缘人心中的无字碑。

责任编辑:郑力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