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东侨新闻

知乎者也丨林立志:东湖往事

2022-05-26 09:58 来源:东侨新视界

▶东侨往事 

东湖往事

林立志

东湖塘围垦老照片

荒芜的一潭水,难驯的一潭水,那是老县志的记载,那是老照片的记忆。

古老的墨迹线条和发黄的纸,圈着那一潭水。仿佛那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周边的芦苇在摇曳,野鸭在游荡。又仿佛墨迹褪隐,阴云布满湖面,鱼潜鸭飞,风急浪涌,动魄惊心。

开发区成立之初的金蛇头(李朋松 摄)

物随人动,人随物动。宋淳祐九年,县令李泽民打破对东湖的无为,“率僚佐及学官生徒,鸠工筑堤二百余丈,周九百五十余丈”。这就是宁德历史上有点名气的“李公堤”。李公堤在百年后毁于一次强大的台风,在东湖那漫长的岁月里,第一次见证了“人定胜天”的无奈。

无奈之后,便是沉寂。

沉寂之后,又是不甘寂寞不甘无为,明嘉靖年间,颇有作为的卸任御史陈褎倡筑东湖,但这只是惊鸿一瞥,动议很快随着陈褎的离世而付诸东流。

东湖塘华侨农场围垦老照片

不甘寂寞的还有明邑人陈琯。他趟着泥泞,亲临实地考察,精心测算,做着详尽的计划。然而,这份用银七千两的计划终因财力所困而束之高阁。

不甘寂寞的还有清乾隆年间的县令徐兆麟,他采用了陈琯的计划并组织实施万亩围垦工程,在屡超预算、费银达七万余两时终于围堰成功。但仅过两年,围堤在八月的大潮中崩塌,十多家的围垦者亦倾尽了锱财,长吁短叹淹没于东湖起起落落的潮汐中。草长莺飞,一片湖水荡漾着无奈的征服欲望和与海搏斗的热情。

东湖塘华侨农场围垦老照片

此后的人们,再不敢有大的奢求大的作为,胆大的围个百十把亩过上了家道殷实的生活。

然而,征服东湖似乎成为了宁德人的夙愿。大跃进的1958年,围垦东湖的号角再次吹响,历时七年,期间曲折且不表述,至1965年5月,东湖围堰成功,围垦面积达两万多亩。现在围垦全部使用机械,技术上不存在多大的问题。但东湖的这个围垦,是靠人力和意志,虽然人胜了天,但代价还是十分沉重的,先后有七十余人在这里献出了生命。

华侨农场旧场部(李朋松 摄)

围垦后的东湖建成了华侨农场,4000多名从印尼、越南等国回来的归侨、难侨安置于此。他们在海水刚刚退去的滩涂上,开田牧湖,栽树种稻,恋爱结婚,生儿育女,波浪不兴的东湖成了这些游子温馨的家园。

真正大有作为是上世纪末。东侨大开发,大变化,一个靓丽的新区、一个宜居的新区、一个与水和谐的新区拔地而起。在这从大海索要来的土地上,建成了人间天堂。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把东湖密密相连,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把东湖紧紧环抱。人们在水中央的舞台上尽情地载歌载舞,人们在小桥流水间怡然地舒放情怀。

开发区成立之初的农场一角(李朋松 摄)

湖光潋滟的南岸北岸,雄心壮志的展览馆,飞架东湖的吊拉拱桥……这一切,都昭示着东湖越来越好的前景。

(文字选自《我有幸生活在这里》东侨诗文选集)

来源:东侨新视界

编辑:林宇煌

责任编辑:林宇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