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福安新闻

福安“畲族拳”:“武”动人民大会堂

2016-09-22 09:53 来源:宁德网 李芳 林耀琳 丁立凡

4

畲家拳传承人在展示武术。

宁德网消息(李芳 林耀琳 丁立凡 文/图)“畲山高,金斗洋,形威力猛马实狠。一疾二硬三绝力,虎豹威名天下扬。”8月18日晚,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独具特色的《畲家拳歌金斗洋》在《山高水长手足情》节目中亮相。“没想到这次能到人民大会堂和来自全国的少数民族同胞一起表演节目,这个经历太难忘了。”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钟团玉回忆起20多天在北京排练和参加节目的情形十分激动。

畲家拳术历史悠久

金秋时节,我们慕名前往有着“畲族武术之乡”美誉的康厝金斗洋。这里刚刚被评为福建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走进村子,偌大的广场、高大的习武台,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畲族荡荡武风的氛围。

金斗洋畲族拳,发源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当时畲族迁居金斗洋不久,经常遭受外族的侵扰,保卫家园、安居乐业成为村民最大的愿望。从小练就一身好拳脚的“雷大厦三十二公”雷朝宝在保卫家乡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受到乡亲们的拥戴。

清雍正年间,南少林寺武僧林铁珠因逃难而隐居金斗洋村,授艺雷国楚。为捍卫族人利益防匪防盗,雷国楚广收族人传授武艺,融畲族传统的槃功夫与南少林武功于一炉,衍化而出一种技击和健身价值极高,具有独特风格和地域魅力的武术体育项目。金斗洋畲族拳也成为中国武术之林的一朵奇葩。

世代习武畲家人

今年近50岁的支部书记雷盛荣是金斗洋畲族拳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8岁开始学艺,每天起早贪黑,学习‘三角战’‘四门’‘五步子’……各种套路。”雷盛荣回忆。

畲家拳以套路、畲棍对练为主,具有南拳步稳势烈,发力短猛,善用手法,防守门户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拳法的特点。形威、力猛、马实、手狠;练功要求一疾、二硬、三力,被誉为“三绝”,讲究实战,套路苟短精炼,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其动作招招立足于实用,强调体现疾、硬、力的特点,很重视功法的练习。

金斗洋村,上至90多岁的老人、下至12岁左右的孩童,只要不是因为身体原因无法习武的,绝大多数男性都会打畲家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到夜幕降临,这个六七百人的小村庄,家家户户都可以听到练拳、对棍的习武声。雷盛荣自小热爱武术运动,曾参加世界中华武术大赛以及国家、省级别的武术表演比赛均获奖。2014年,他和钟团玉一起被评为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今,每年畲族乡举办的“三月三”歌会、“九月九”等大型聚会活动,都少不了金斗洋畲家人的身影。

武术奇葩永不凋谢

随着舒缓的音乐,40岁的钟团玉面带笑容,优美地舒展着身躯。眼前的她精神奕奕,身材挺拔,丝毫看不出已到不惑之年。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她,在习武的道路上收获了自信。

金斗洋畲家拳长期以来传承古训“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使得拳术的传承主要以宗族、家庭的形式进行。“在传承方面,我们早就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啦!”雷盛荣介绍,在他的指导下,钟团玉成为金斗洋畲家拳第15代女传人。她已多次在国际大奖赛、女子拳术赛上获奖,成为畲家拳女传承人中的佼佼者。

24岁的雷美娇打起畲家拳来虎虎生威。无锡商学院毕业的她,大学毕业后本来已在大城市找到了工作,今年她辞职回到了家乡。“眼下学习畲家拳的人越来越少,是对家乡的牵挂让我回来了。”雷美娇说。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很多农村家庭到城里打工,村里的金斗洋小学也随之关闭,学习畲拳的孩子越来越少。为了让民族文化传承下去,雷盛荣主要在家族里务色年轻人学习畲家拳。村里还与康厝中心小学、宁德市民族中学结对,设立畲族武术兴趣班,通过传授,不断增加习武人数。2009年夏天,中美畲族夏令营在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开办。25位美国友人绕有兴趣地学习畲族文化。来自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陈中磊、史乐莉夫妇从长拳到棍术,从挥拳到踢腿学得有板有眼。连连称赞:“畲族武术太奇特了,畲族文化很有魅力!”

“务色学畲拳的武术苗子越来越难。尽管在学校开设兴趣班,但学生无法系统学习。”雷盛荣说。他认为,畲家拳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担负着延续畲族文化的历史任务。随着村里老一辈人年事渐长,对畲族拳的抢救、挖掘、整理、传承和推广也越来越迫切。据介绍,在畲家拳术爱好者的推动下,目前宁德市畲族武术协会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金斗洋 畲族 畲家 雷盛荣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