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福安新闻

柏柱洋的生态嬗变路

2016-11-24 09:25 来源:宁德网 赵巧红,郑祖辉

9

楼下村千亩设施蔬菜集约化基地。

宁德网消息(记者 赵巧红 通讯员 郑祖辉 文/图) 绿意葱茏清涧绕民居,蔬菜大棚下村民紧张忙碌,村里猪舍已全部拆除,房前屋后空气清新,清澈的溪水流向远方,溪水里鱼虾在嬉戏,这是如今福安市溪柄镇柏柱洋一带随处可见的情景。

而几年前的柏柱洋,是全省养猪密度最大的地区,由于当地农民大都采取零散直排式养殖,缺乏规模标准化养殖实力,蚊蝇漫天污水横流是这一带的真实写照,柏柱洋也因此被形象地笑称为“养猪洋”“猪粪坑”。

柏柱洋是如何在短短数年间内有了如此喜人的改变?

养猪热 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早在2006年,由于政府鼓励生猪养殖并给予养殖户养殖补贴,柏柱洋一带村民掀起一股养猪热潮。短短数年里,零散的生猪养殖迅速取代传统农耕种植,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要致富,靠养猪。楼下村老村干刘圣宝为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一头猪仔养7至8个月就可出栏,市场行情好时每担生猪可赚三四百元,一亩大小的猪舍最多半年就可赚五六万元,收益远比水稻、葡萄、枇杷等当地传统农作物来得快。在柏柱洋一带的楼下、斗面、三村、山下等村,通过养猪盖起新房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时候,村民自家小猪舍容纳不下了,就砍去种植多年的枇杷、葡萄等传统作物,建起了猪圈,争相扩大养殖规模。”刘圣宝告诉记者,从2000年开始,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兴盛时达160户之多,楼下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明星村。

养殖户的爆发式增长导致柏柱洋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溪水黑了,空气臭了,村里人也搬走了。”刘圣宝回忆道。

环境恶化也让柏柱洋一带村民付出沉重代价。2013年,溪柄镇三村村一村民耕作结束后便到河边洗脚,不慎河中污水溅入眼睛,造成终身视力障碍。无独有偶,不少村民纷纷表示泡过溪水的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红斑、瘙痒等症状,原本赤脚种田的农民再也不敢光脚下田。

转观念 向生态产业要效益

曾经的青山绿水不复存在、土地富营养化导致农田绝收、人畜共处的空间越来越拥挤、不少村民因难忍刺鼻气味举家外迁、昔日清澈的小溪流被“白改黑”。

眼看村里环境日益恶化,不少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村民王石力就是其中之一。身为楼下村养猪大户的王石力早在几年前就对村里零散养猪业有所顾虑。“养猪见效虽快,但猪肉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大,而且村里生猪数量逐渐增多,在缺乏标准化养殖及随性排放的情况下,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病菌有增无减,亏本风险也与日俱增,要想改变现状只有产业转型或改良。”

柏柱洋一带生态环境的恶化很快引起溪柄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加强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切实解决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近年来,溪柄镇采取拆除违法抢(扩)建猪场;严控新(扩)建养猪场,严控养猪规模;关闭已建成的三类猪场;引导养猪业主转移从事无污染的产业等措施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

截止目前,已拆除生猪养殖场463户,基本清查到位,扭转了生猪养殖户遍布的局面。

猪场拆了,养殖户如何重新打开致富路?

今年8月,王石力在楼下村种植20余亩格桑花,眼下格桑花正陆续开放,沿着山间小道,抬眼望去,整个山坡上红的、黄的、粉的、白的、紫的,构成了美丽的格桑花海。

“自从格桑花开后,每天来村里观赏格桑花的游客络绎不绝,如画美景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王石力告诉记者,他节假日每天可收入1000至2000元不等,下一阶段,他还打算继续扩种,吸引更多人前来观赏。

促旅游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养猪户种起了蔬菜,村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环境变好了,村民们都乐意回村了。”福安溪柄镇楼下村村主任王光炎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村子的变化,曾经一度以养猪业闻名的福安溪柄镇柏柱洋做起了绿色文章。

“要拓宽农户的致富路不仅要发展现代农业,更要开发农业休闲游满足城市居民的新需求。”溪柄镇镇长陈志韬说,溪柄镇将以生态农业旅游乡镇为契机,挖掘革命老区旅游潜力,打造生态型红色旅游农业新镇新农村,不断推动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

为此,当地引进贝牛、润农等企业,以千亩设施蔬菜集约化基地、茶花新技术栽培基地等项目为示范带动,引导群众转变思路,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11月18日,记者走进楼下村田间,几个曾经的猪舍被改造成为游客接待中心,连绵绿色中几个巨型白色“鸟巢”分外抢眼。

绿色产业、现代农业让昔日的养猪户找到了新出路。随着柏柱洋一带乡村旅游的火热发展,当地村民也在恰逢农闲时节的旅游旺季走出家门搭乘“旅游立市”这趟快车做起了旅游小买卖,海蛎包、腌制品、各式各样的伴手礼应有尽有。

看着一拨拨游客慕名而来,村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以前脏乱差的小农村也能搭乘旅游快车,赚上“轻快钱”。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柏柱 养猪 楼下村 生猪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