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曾返乡开荒创业记
宁德网消息(记者 王志凌)山路弯弯,连着家乡。再蜿蜒,也挡不住回家的脚步。
在福安甘棠镇吴洋村这片山里,刚满60岁的曾旭棠已经“扎”了两年多。开荒种果,晒得黝黑。
其实,他本可以在山外过着悠闲自在的退休生活。可踩着当年出去的路,他还是回来了。这里,有家有根,还有他重振山村的梦。
端午节前,见到老曾时,他正忙活在山间的基地里。催促休闲木屋建设进度、察看果树生长情况、安排村民下田管理……岭上岭下奔走,细小的汗珠早已爬满脸庞。
在吴洋村,老曾算是个“风云人物”。穷苦出身,15岁当家。1991年时,只身闯荡上海,成为村里第一个迈出山门闯上海的小伙。从摆地摊起步,白手起家,到进驻当年上海的十六铺农副产品市场,把闽东的农副产品销往大上海。当老曾生意做得正红火时,市场的拆迁,让他从云端跌落。
易地再战。2001年,老曾转赴广州,经营烟酒专柜。这一把,他选对了。从一个、两个到如今近30个烟酒专柜进驻当地大型商超、卖场,老曾的生意越做越稳当,也攒下了不少家当。
转眼,老曾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陆续接手他的事业。看孩子们经营得有声有色,老曾便正式退休,过起了含饴弄孙的安乐日子。
2015年回乡省亲,日渐寂寥的山村,让他赋闲的心又热了起来。
老曾说,那时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创业了,所见的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山荒了、村冷了,“这么好的资源就这样浪费着,长久下去,村子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消亡了”。
得到家人的支持后,老曾便安心留了下来。当年5月,创办福安市闽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承包土地、修路开荒种果,重点开发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老曾恍惚又回到当年闯荡上海的激情岁月。
“走出山门打拼,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这是我年轻时的梦想。现在我的梦想是,利用这里的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带动村民过上好日子!”老曾说。
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很骨感。流转承包3000亩土地和林地,是老曾“啃”下的第一块硬骨头。
老曾告诉记者,村民的田地很多都是东一块、西一块的“插花地”,仅1000亩土地就涉及吴洋周边7个自然村200多户村民。他一家一户跑,或是让村民帮忙,花了整整半年时间才将这些土地弄妥。
接着是开荒复垦。修建环绕山间的耕作道路10多公里,架设生产用电,新建生产管理用房,疏浚河溪、修建水渠,垦复平整土地700多亩,引种“红美人”柑橘、三红蜜柚、沙糖桔、大红李等特色水果。为让这些作物健康生态地成长,他还专门雇人到处找羊粪作为基肥和追肥……
“光这些基建项目,吸纳周边留守村民务工,一年的工资就发了一两百万元。”老曾说。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如今这片山岗,田里有粮、有菜,山间有果树、有油茶,林下有草药、有鸡鸭,荒山吐绿、规模尽显。
“至今已投了1000多万元,还要继续。”老曾坦言,发展农业是个长期的项目,创业之初他便做好了打“持久仗”的准备,“再过两年,这些果树长成达产时,便是休闲基地正式开业之日”。
坚守、付出,老曾累并快乐着。他坚信,在故乡的土地上,一切梦想皆能开花。
在福安,像老曾一样,返乡创业当农民的故事不胜枚举——
白云山下,女大学生林恩辉返乡创办农博园,如今已是福安高海拔地区科技种植葡萄的带头人。
秀洋村里,帅小伙高科华致力改变传统葡萄产业的产销结构,回乡创办葡萄酒庄,酒香满村……
为鼓励和扶持返乡人员发展现代农业,近几年,福安市先后出台了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揽子政策,在创建农民创业园区、高优农业示范园区,开发山地农业,发展设施农业等方面给足扶持政策。同时,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助力返乡者顺利创业。随着返乡创业大军的不断壮大,其示范带动作用也愈发明显,已成为驱动福安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