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下岐村民:上岸定居书写致富新篇章
宁德网消息(郑望 林耀琳 叶子清)“七一”前夕,我们来到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渔民村“连家船”船民上岸定居点,只见依着岸边的山势,面海而建一排排整齐的楼房,一条宽敞笔直的街道从村头延伸至村尾,让人感觉到这个渔民新村人们生活的殷实。
上世纪五十年代,地处福安沿海的下岐,还是一片“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荒滩,渔民们的住处不在陆上而是在海上,“以天为盖海为庐”是渔民漂泊生活的真实写照。自从实施船民搬迁上岸以来, “海上吉普赛人”告别“连家船时代”。近年来,福安白马江畔连家船民“稳得住”脚步越来越坚实,“富起来”之路越走越宽。从“海上漂”到“海角明珠”,连家船民演绎了一段“搬上岸、能致富”的故事。
阳光温暖港湾的家
下岐村,是福安市“连家船”船民造福工程新村示范点。连家船民上岸后,大家都没有丢掉老本行。不过,讨小海已经过时,经略海洋才是发展之路,渔民转型蔚然成风,争做大海的弄潮儿。湾坞农场将580亩土地改造成养殖塘,进行弹涂鱼养殖;在北斗都、本斗坑、籁尾村海域,发展2000多亩“名特优”鱼类养殖;村里还组建股份制远洋捕捞运输公司,二三十艘船在外海和三都澳等捕捞。渔民林义珠夫妇上岸后在村委的帮助下,进行海上网箱养殖,年养殖收入20多万元,腰包渐鼓。
海洋捕捞、水产养殖做大做强后,商贸业随之繁荣。200多户村民从事水产、餐饮、服装等商贸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渔村变成了热闹的商埠集镇,南来北往的客人川流不息,宾馆饭店生意红火,海产品交易火爆,2016年全村年产值1.4亿多元,人均收入1.88万多元。
渔家嫂林义珠的家位于横山上,一座4层小楼,每层近100平方米。屋里现代化电器一应俱全,墙上一幅绣匾格外引人注目:“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港湾。”这幅十字绣,真实地绣出了渔家上岸安居的幸福感。
下岐村支书郑月娥说,做梦都没想到能过上今天的生活,真是福气啊!
“流动书吧”成海上文化驿站
下白石镇沿海区域现有海上渔排养殖户600多户,从事渔排养殖人员2000多人。由于生产环境相对封闭,渔排住户们业余生活比较单调,文化娱乐也相对匮乏。
下岐村根据新情况,结合实际创建渔业生产服务队、海上民兵联防队、海上流动党支部和流动党小组等,走上渔船,向船民宣讲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村委会副主任郑寿坤告诉我们, “水上流动书吧”,以“送技术、送知识、送政策”上门服务的形式,送书上渔排,开展“小蔡说事”等活动,丰富了渔民们的文化生活,成为海上养殖群众心中名副其实的文化驿站。“海上流动书吧”成立至今,已为渔民送书3000多册。
“每年中央1号文件我们是必学必宣讲的,这是我们把握好发展方向的指路灯。”“别看流动党校漂泊海上,其实跟渔排上党员联系紧着呐!最近有什么新政策?发生了啥新鲜事?……通过推广宣传、政策引导,让散落各处的养殖户及时了解,以帮助群众化解思想上的难题。”村党支部书记如是描述。
践行“美丽公约” 村貌焕然一新
把小船停泊在白马江畔的小渔港,上岸走400多米再上100多个台阶,就到了下岐村连家船民上岸的第一个定居点横山新渔村。
步入渔民公园和渔民广场,一片草木葱笼的景象。一条蜿蜒的休闲小道,展缓于公园之间,高矮不一、形态各异的花草树木点缀其间,令人心旷神怡。然而,从前这里却是垃圾成堆、杂草丛生,一到夏季,蚊蝇乱飞,臭气冲天。
今年3月,下岐村两委积极响应福安市委、市政府的号召,“爱我福安,从我做起”,“美丽公约”约你一起绿化、美化渔村。 村委会把渔民公园列入“一事一议”项目范畴,还采取群众筹资筹劳、向各方争取资金等方式,共投入12万元修建渔民广场 。同时,开展党员志愿者认领和兑换“微心愿”活动。经过大家的辛勤努力,许多以前“被遗忘的角落”,变成了一片片美丽的花园,面貌焕然一新。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