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首洋村:老区村踏上致富路
首洋村风景秀美迷人。 林耀琳 摄
宁德网消息(林耀琳)福安市晓阳镇首洋村,曾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也曾是贫瘠的土地。
如今的首洋村,村街宽敞整洁、新楼房前花朵飘香……群众幸福感提升,经济加快发展,喜人局面处处呈现。
日前,笔者走进这片土地,探寻美丽嬗变背后的奥秘。
党员带头 穷村奔富路
首洋村,在福安的版图上,可以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但这个村却集聚了诸多山区农村的典型元素——“老”,老区基点村;“边”,20多公里蜿蜒山路,距离集镇最远,下辖的自然村更是分散在大山里,交通不便;“穷”,资源匮乏,传统产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收入。
首洋人为改变老区落后面貌,不断向贫困挑战。党员陈奶为是村里的致富好手,种植茶叶、生姜、太子参,还拥有村里最大的杂货店,一年收入不下4万元。自己宽裕了,他把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传给了身边的村民。在他的帮带下,村民陈奶明种上了7亩金观音优质茶;昔日靠种田、砍柴养家糊口的村民陈延弟,更是茶叶、生姜、白薯等多业并举,年收入增加至2万多元。
据了解,村里26名党员中,80%都是致富好手。正是这一批经济能人从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金等方面持扶、帮带, 僻壤山村增收路子越闯越宽。
“首洋村已从过去单一依靠种粮,改变为以茶叶、太子参、生姜为支柱产业,兼发展水果、毛竹、蔬菜的新农村。”首洋村党支部书记邱天兰介绍。2016年,首洋村茶叶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0亩,太子参种植面积200多亩,生姜种植面积100多亩,人均收入接近1.5万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老区群众致力于新农村建设。村里解决了群众反映最迫切的交通不便、安全饮水等难题。通往山外的公路通了,村里又建起了小学、花圃、凉亭、村级文体活动中心……首洋所有自然村均实施了村道硬化,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14年,首洋村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投入13万元完成了600米河道整治工程;投入20万元完成村口公园主体工程;投入30多万元,修建文化活动中心;投入30万元改造村中鲤鱼溪,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居形象。此外,首洋村还结合创建省级文明村工作,开展“三边”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深入治理“脏、乱、差”。
2015年,村里又投入70多万元,完成800米洋边溪疏浚整治、停车坪场地清理、村级文体活动中心建设、1000平方米村内房屋立面装修、800米环村道路建设等工程。并于2016年投入90多万元完成洋边溪的护坡建设和村庄绿化,进一步优化环境,促进社会事业发展。首洋村逐步成为安居乐业、崇尚文明的小康之村。
“生态+旅游” 首洋前景好
夏日,与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景区毗邻的新南方佳木基地,2000亩有机生态茶园格外清新、优美。新南方佳木基地是首洋村引进的现代化茶企,茶庄园里游步道、小木屋设施齐全,游客在这里既可感受乡村旅游带来的快乐,还可以体验采茶、制茶过程,学习茶艺茶道。
“我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群众茶叶新品种改造,同时发展茶业生态旅游。”公司负责人介绍。
首洋村是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的两个景区——金钟山和龙亭峡谷所在地,又有南方佳木、金钟寺、锁泉寺共12个景区111个景点,是不可多得的乡村旅游好去处,尤其是高海拔,让夏日来此的人们感受到难得的清凉。
村民们认识到,虽然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富裕程度还有待提高。首洋的发展在于借助白云山大开发的东风,以气候和生态优势,探寻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秘籍。
2016年,返乡大学生陈诚创办宁德市白云山一号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吸引70多户农户加入。社员发展400亩有机稻种植,酿制高山红酒,制作地瓜粉扣,产品统一打上“白云山一号”商标。“去年合作社社员生产的10万公斤高优质生态大米销售一空。今年,村里生态大棚葡萄增加了100多亩。大家鼓足了干劲要融入大旅游格局,将致富路越走越宽!”合作社负责人陈立锦说。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