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福安新闻

福安:竹林变“富矿” 增收曲欢畅

2017-08-18 09:28 来源:宁德网 王志凌

在福安,千里绿竹不仅是一道生态风景,更是一座惠泽一方的“绿色银行”——

竹林变“富矿” 增收曲欢畅

宁德网消息 (记者 王志凌) 每天午夜12时,上山挖笋;清晨4时30分许,运笋下山,到坂中市场批发销售;上午9时许,收摊回家补觉。这是福安市城阳镇占洋村村民游锦木,从5月份以来的常态。

劳累,不言而喻。可瞅着一根根新鲜出土的绿竹笋,被抢购一空,收获的喜悦溢满了他的脸庞。

今年50岁的游锦木,种竹卖笋已有二十多年。他的“来头”可不小——村里的“笋王”、福安“十大绿竹发展示范户”、福安市游木绿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收入一年年看涨。

“这背后,没技术可不行!”老游说。

占洋村,黄土地种绿竹,产出的绿竹笋尤为甜嫩,远近闻名。在老游的印象里,早年,村民多在房前屋后种竹,笋也是自给自足。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他和村民便开始扩大种植规模。

“那时种竹很粗放,种下后,锄锄草、施点肥,便等着出笋了。一亩竹林,至多产笋两三百公斤,市场价格也不高,卖不了多少钱。”老游回忆说。

近几年,福安林业部门大力推广绿竹丰产栽培技术,科技人员一线指导,老游成为了忠实的实践者,收益丰厚。

“每年12月份开始留竹,一丛竹留6株以下,其余砍掉,以保证生长养分;翌年2月,拨土晒目,即晒竹子的根部,晒上一个月,以提高竹根温度,促进提前出笋;4月,施肥覆土;5月,便可以出笋了……”聊起种植经,老游张口就来,头头是道。

他告诉记者,往年出笋要等到6月份,而新种植技术的应用,使产笋期提早到了5月,并延长了1个月,至10月份笋季才结束。特别是5月的头季笋,产量还提高了30%,每公斤批发价卖到了二十四五元,供不应求。

“多的一天,卖笋就收入4000多元!”老游向记者晒出了“增收账”:他共种竹20多亩,全年光笋的收入就达十五六万元,其中,5月份头季笋就能收入5万多元,延长的10月份还能增收1万多元,一家人乐此不疲。

科技助力,竹下“刨金”,在游锦木眼里,这竹林就是一座挖不尽的富矿。自己增收了,他还牵头成立福安游木绿竹专业合作社,吸纳村民50人,种植绿竹1200多亩,绿竹笋年产值达600多万元,社员户均收入5万多元。合作社辐射带动,占洋及周边村落的300多户村民也踏上种竹增收之路,2600多亩竹林生机勃发。

因竹而兴,在福安,不仅仅是占洋村一个。

福安是“中国绿竹之乡”,全市现有绿竹面积6万多亩,种植范围覆盖全市23个乡镇的236个行政村,年产竹材10万吨,年产绿竹笋1万吨,年产值达2.6亿元,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市)之首。特别在赛江流域和104国道两旁形成的“百里绿竹长廊”,绿意盎然、竹影婆娑,已成为福安标志性自然生态景观。

据介绍,绿竹具有根系发达、生长迅速、投资省、见效快等特点,在护岸护堤、护路护坡、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的同时,经济效益良好。立足这一特色生态资源,近年来,福安将竹业开发作为“民生林业”的重头戏,高度重视、大力扶持,推动绿竹产业跨越式发展。福安林业部门着力示范推广低产绿竹林改造及丰产、高产栽培技术,笋、竹产量大幅提升。毛竹平均每亩产值从200元提高到1000元以上;绿竹笋期延长2个月,由原来亩产200公斤笋提高到1000公斤,平均亩产值从1500元增至6000元,全市有3万户竹农在竹业生产中受益。其中,溪柄白沙村、城阳占洋村更是崛起成为扬名一方的绿竹专业村,户均绿竹收入2.3万元。

风吹翠竹千倾浪,化作百姓致富歌。竹业,已成为福安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后劲十足。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绿竹 福安 出笋 游锦木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