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竹林变“富矿” 增收曲欢畅
在福安,千里绿竹不仅是一道生态风景,更是一座惠泽一方的“绿色银行”——
竹林变“富矿” 增收曲欢畅
宁德网消息 (记者 王志凌) 每天午夜12时,上山挖笋;清晨4时30分许,运笋下山,到坂中市场批发销售;上午9时许,收摊回家补觉。这是福安市城阳镇占洋村村民游锦木,从5月份以来的常态。
劳累,不言而喻。可瞅着一根根新鲜出土的绿竹笋,被抢购一空,收获的喜悦溢满了他的脸庞。
今年50岁的游锦木,种竹卖笋已有二十多年。他的“来头”可不小——村里的“笋王”、福安“十大绿竹发展示范户”、福安市游木绿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收入一年年看涨。
“这背后,没技术可不行!”老游说。
占洋村,黄土地种绿竹,产出的绿竹笋尤为甜嫩,远近闻名。在老游的印象里,早年,村民多在房前屋后种竹,笋也是自给自足。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他和村民便开始扩大种植规模。
“那时种竹很粗放,种下后,锄锄草、施点肥,便等着出笋了。一亩竹林,至多产笋两三百公斤,市场价格也不高,卖不了多少钱。”老游回忆说。
近几年,福安林业部门大力推广绿竹丰产栽培技术,科技人员一线指导,老游成为了忠实的实践者,收益丰厚。
“每年12月份开始留竹,一丛竹留6株以下,其余砍掉,以保证生长养分;翌年2月,拨土晒目,即晒竹子的根部,晒上一个月,以提高竹根温度,促进提前出笋;4月,施肥覆土;5月,便可以出笋了……”聊起种植经,老游张口就来,头头是道。
他告诉记者,往年出笋要等到6月份,而新种植技术的应用,使产笋期提早到了5月,并延长了1个月,至10月份笋季才结束。特别是5月的头季笋,产量还提高了30%,每公斤批发价卖到了二十四五元,供不应求。
“多的一天,卖笋就收入4000多元!”老游向记者晒出了“增收账”:他共种竹20多亩,全年光笋的收入就达十五六万元,其中,5月份头季笋就能收入5万多元,延长的10月份还能增收1万多元,一家人乐此不疲。
科技助力,竹下“刨金”,在游锦木眼里,这竹林就是一座挖不尽的富矿。自己增收了,他还牵头成立福安游木绿竹专业合作社,吸纳村民50人,种植绿竹1200多亩,绿竹笋年产值达600多万元,社员户均收入5万多元。合作社辐射带动,占洋及周边村落的300多户村民也踏上种竹增收之路,2600多亩竹林生机勃发。
因竹而兴,在福安,不仅仅是占洋村一个。
福安是“中国绿竹之乡”,全市现有绿竹面积6万多亩,种植范围覆盖全市23个乡镇的236个行政村,年产竹材10万吨,年产绿竹笋1万吨,年产值达2.6亿元,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市)之首。特别在赛江流域和104国道两旁形成的“百里绿竹长廊”,绿意盎然、竹影婆娑,已成为福安标志性自然生态景观。
据介绍,绿竹具有根系发达、生长迅速、投资省、见效快等特点,在护岸护堤、护路护坡、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的同时,经济效益良好。立足这一特色生态资源,近年来,福安将竹业开发作为“民生林业”的重头戏,高度重视、大力扶持,推动绿竹产业跨越式发展。福安林业部门着力示范推广低产绿竹林改造及丰产、高产栽培技术,笋、竹产量大幅提升。毛竹平均每亩产值从200元提高到1000元以上;绿竹笋期延长2个月,由原来亩产200公斤笋提高到1000公斤,平均亩产值从1500元增至6000元,全市有3万户竹农在竹业生产中受益。其中,溪柄白沙村、城阳占洋村更是崛起成为扬名一方的绿竹专业村,户均绿竹收入2.3万元。
风吹翠竹千倾浪,化作百姓致富歌。竹业,已成为福安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后劲十足。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