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福安新闻

红旗再展,只为油茶飘香

——福安范坑墩头妇女油茶耕山队的变与不变

2017-08-25 09:03 来源:宁德网 王志凌

2

油茶林下,王立莲和队员在采茶。

宁德网消息 (记者 王志凌 文/图)  8月20日黄昏,福安范坑乡墩头村,夕阳的余晖在山岗上抹下一道亮色。环顾四野,层层叠叠的茶园,满眼绿意,其间套种的油茶林,浅红色的果实挂满枝头,清香阵阵。

林下,59岁的王立莲正领着姐妹们采摘茶叶,笑语欢声。

王立莲,墩头巾帼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在心底,其实,她更喜欢“墩头妇女油茶耕山队”的称号。因为,这里有她的青春,还有荣耀。

故事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说起——

墩头村地处闽浙泰顺、柘荣、福安三县(市)交界处,鸡鸣一声,两省三县相闻。全村经营油茶面积4800多亩,为全省村级油茶之最。1958年,这里的油茶林丰产经验受到国务院的肯定和嘉奖,并被授予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词的“绿色油库”奖状和锦旗。墩头“绿色油库”美名由此传扬全国,也更激发起了当地群众的生产干劲。

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在林业部门的支持下,墩头村承担油茶良种选育、油茶技术推广、油茶示范基地建设等任务,推动该村油茶产业发展。正是在这样红火的背景下,1977年,墩头村组织本村30多名妇女成立“妇女油茶耕山队”,负责开展油茶生产、技术试验、技术推广、品种选育、高产示范园建设等工作。

那年,王立莲19岁,任副队长。

“队员们差不多都是这年纪,大姑娘、小媳妇成群,扛着石头砌梯田、建基地,不比男的差!”忆起当年的垦荒岁月,王立莲有说不完的故事。

在队员们的齐心协力下,妇女油茶耕山队开荒200多亩,在白湖岗与面前岗建起油茶优良品种示范基地,掌握了高接换冠等低产油茶林改造关键技术,并选育出闽43、46、48、60、62等油茶优良品种。其中,闽43、48、60号油茶良种目前还在全省推广。

1979年,墩头村妇女耕山队分别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和“福建省三八红旗集体”称号,队长杨玉妹也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成为当时全省村级唯一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的单位,写下了墩头油茶发展的又一页辉煌。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权落实到户,以及耕山队成员年龄老化、外出、出嫁等变化,墩头村妇女油茶耕山队逐渐退出经营油茶。原来经营较好的“油茶种子园”“采穗圃”等也退给群众经营或改种茶叶等其他作物。

近几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技术,重视扶持油茶产业发展,拥有光辉油茶发展历史的墩头村也开启了油茶发展的“第二春”。重塑“绿色油库”和“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形象,成为村里的共识。

2015年,经村两委研究,重新恢复墩头油茶妇女耕山队,23名原耕山队老队员归队,并新吸收年轻队员28人,注册成立福安市墩头巾帼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原来已建立的“油茶示范园”和“采穗圃”由耕山队统一经营。

红旗再展。虽然岁月改变了容颜,昔日的队员如今已五六十岁,当了婆婆、奶奶,但不变的是她们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的初心。

重拾高接换冠等技术改造老油茶林400多亩,新种油茶林600多亩,林下套种中药材、食用菌,养殖闽东山羊、土鸡,风风火火忙碌在山间林下,王立莲和队员们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满身是劲。

昔日技术标兵,今朝增收典范。2016年,墩头巾帼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总收入约360万元,其中油茶收入248万元,油茶林下套种中药材、食用菌收入35万元,林下养殖闽东山羊、土鸡收入30万元,茶叶收入50万元,社员人均收入7万元,是当地群众收入的两倍,同时带动全村200多户农民发展油茶生产。合作社摘下“福安市油茶产业示范合作社”殊荣,油茶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也淋漓尽显。

继承传统,再立新功。王立莲告诉记者,目前新队员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女性,通过新老“传帮带”,将技术、传统代代相传,希望墩头油茶妇女耕山队这面“全国三八红旗集体”锦旗一直飘扬下去。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油茶 墩头 王立莲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