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让家乡更美——福安青年陈清践行生态致富侧记
宁德网消息(记者 苏晓洁)十九大报道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多年来,一名生于福安市上白石镇占西坑村的青年陈清,开发生态立体养殖技术、建立农民合作社、组建农村青年创业辅助中心等,长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帮助青年返乡,实现生态致富。
2004年大学毕业的陈清,曾就职于全国千县工程办公室。然而,不忘本的陈清,总是牵挂着生养自己的土地。2006年,陈清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占西坑老家,决心带着乡亲们一起创业,脱贫致富。
大学的知识积淀,让陈清坚信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返乡后,陈清创办福安市添益养殖场,并成功研制生物发酵技术,将鸽粪转换成猪饲料,摸索出了鸽粪发酵喂猪、猪粪发酵沼气、沼渣养鱼、塘泥种茶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种鸽存栏量达到3万多对,成为闽东最大的肉鸽养殖基地,并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示范基地”。
有了成功的经验后,2008年,陈清回村组织村民成立了“福安市占西坑农民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努力,合作社从原来的8户社员发展到了87户,带动农户130多户,从业人员376名,项目建设分布6个乡镇,建立了9个示范基地。奇迹般的成功,让陈清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名人。就连中央电视台的《致富经》栏目,也慕名前来,以合作社的生态发展模式做了专题报道。
2009年,在农村走访中,陈清了解到,因交通不便,村里有300多亩竹林闲置。经过竹签、竹雕、筷子等项目的考察及论证后,他最终将思路定在了竹酒的开发上。
可是研发之路并不顺畅。“刚开始,注入酒的竹子不是出不了酒,就是竹子被酒‘醉’死。”陈清坦言。为解决难题,陈清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到基地指导。几经试验,2011年,用纯粮酿造的酒作为基酒的“陈清竹筒酒”终于面世,经权威机构检测符合“露酒”相关标准,投放市场后备受好评,仅2016年就热销22万桶。陈清还研发家庭作坊式“蒸酒器”,免费提供给200多户村民,带动他们生产基酒,共同发展。
“让家乡更美,愿家乡人民更富裕。”抱着这样的想法。2016年3月,陈清发起成立了占西坑乡村众创空间。这一平台邀请各级专业及青年创业导师成立创业专家顾问团,为返乡创业者提供相关政策、专业技术、市场渠道等服务。首期已引进创业企业8家,13个精选创业项目落地生花。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今后,我将继续把自己的创业和乡亲们致富紧紧连在一起,为扶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陈清表示。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