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厝渡头:续建防洪堤彰显水美魅
宁德网消息(郑望) 数九寒冬,走进福安康厝乡渡头村,看到防洪堤建设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在渡头村防洪堤二期工程建设现场,工人正加紧防护堤的垒砌、浇筑,挖土机来回回填土方。该防洪堤是在完成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续建,按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计建设,全线长220米,项目总投资180万元,建设项目包括排水系统工程、绿化工程和道路硬化工程。
“福安好穆阳,穆阳好渡头”。渡头村离康厝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旧时是福安通往周宁、建宁府官道上的重要渡口,明中期曾在距该村不很远的填头(今称填秦)村设渡。弘治二年《八闽通志》载县西填头渡、坂头渡。至明末将设渡渡口移至渡头村,即青草渡,明万历《福安县志》载:“青草渡渡夫一名,每名(工食)银一两五钱,”崇祯十五年县志也有相同记载。当时在此设置由县城管辖之青草渡塘。清乾隆《福宁府志》及光绪十年《福安县志》皆记载青草渡。据史载:渡头村于1143年迁入,至今已有875年历史。原属后垅坪(陈天祥)故居,青溪井后。革命战争年代,设渡头乡苏维埃政府,留下无数革命者的足迹。解放后,于1961年成立渡头小公社。下辖有渡头、陈家山、樟后、七田岗、初处五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900多亩,其中水田700多亩,村落面积2平方公里。村民利用天赐的自然资源,自古一直以灌溉农业为主,主要生产水稻、生姜、茶叶。1959年5月小浦公路通车后,青草渡过客渐稀。1971年渡头石拱桥建成后,此渡废弃。
穆阳溪系交溪一大支流,流域面积1389km。域内水网纵横,水能资源丰富,可供开发的水资源装机容量达2.5万千瓦以上。沿着穆水上溯,主要水库有凤洋、金斗洋、渡头、界竹4处,为良田的旱涝保收提供丰富的水源资源。但因每年受台风影响,防洪标准不高的渡头河道出现水毁、溜方、塌方问题。为此,康厝乡党委、政府把修建渡头村河道整治工作列为2016年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工作,并投入500多万元修建一条长500多米、河道面宽8米,高6米的防洪堤,分三期进行,前期投入130多万元。在建设过程中,渡头村党支部、村委会成立领导小组,要求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身先士卒、投工投劳,高标准、保质量、严要求地把该项的民生工程做好。“防洪堤既是堤岸,同时也要体现自然生态的美” 。为争取群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村委将防洪工程的效果图分段打印、悬挂宣传,让村民对防洪工程和今后生活环境的美化有更深的了解。印发流域“一河一策”编制指南,清淤疏河、控源截污、生态修复,分类指导。与此同时,全面推进河长制,促进水资源保护、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力度;重点组织实施好2017年度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进山地水利工程建设;围绕补齐渡头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农田灌溉保障、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农村水电开发的倾斜支持力度。建设项目包括加高加固旧堤,堤面新建柏油路、木栈道,并沿线设置观景台,使水乡村落面貌焕然一新。
因水而兴,是 “水美乡村”建设的新内涵。渡头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水利水毁修复以及防洪堤二期建设,都是村民多年翘首企盼的民生项目。冬闲人不闲,防洪堤施工忙。为进一步夯实明年的农业春耕生产用水、农村饮水安全、水利工程安全度汛等农田水利基础,渡头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水美乡村,新年期待新愿景。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