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福安新闻

闽东籍抗倭英雄黄钏 平生许国寸心丹

2018-02-03 16:37 来源:宁德网 林思翔

宁德网消息(林思翔)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骚扰温州,一位福建籍的温州府同知率领军民将其击走。为防倭寇卷土重来,此时他又亲临第一线,整饬队伍,加紧防备,严阵以待。

这位福建籍的温州府同知就是后来被人称之抗倭英雄的黄钏。

黄钏,字珍夫,福安阳头人 ,生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他6岁时父亡,由其母抚养成长。黄钏自小好学,嘉靖十六年(1537年)考中举人,历官至浙江温州府同知。

黄钏在温州府任内,正值倭寇侵扰猖獗之时,温州地处要冲,是倭寇抢掠的主要目标。黄钏发动军民固城守,修舰船,整顿队伍,加强戒备。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大股倭寇再次窜扰温州,上司命令黄钏就地清剿。面对强寇,有的人胆怯动摇,主张弃城而逃;有的人主张坚守城池,不可出击,置城外居民于不顾。黄钏力排众议,坚定地说:“城内是我们的百姓,城外也是我们的百姓,都不能让他们遭殃。”他援引兵书“先声有夺人之心”,主张趁倭寇立足未稳,主动出击,以取其胜。于是,他亲自部署,把兵力分为三部,一部从上流守卫垒石,一部从下流守卫铁场,互为应援,伺机出击。他则统率中军正面迎敌。

部队出击前,举行誓师仪式,黄钏高擎酒杯,环视众将士,庄重宣布:“不愿从者听便。”下属群情激昂,应道:“君以身挡敌,吾属何敢负公。”众皆一饮而尽,出城击敌。黄钏身先士卒,执弓督战,劲弩巨炮齐发,敌人招架不住,纷纷后退。

敌人见正面攻击难以取胜,遂将队伍作了调整,兵分三路,除用主力与黄钏接战外,另分一路突进上流偷袭垒石,一路往下流直捣铁场。而明军两处统领皆纨绔子弟,贪生怕死,遇敌即弃军逃走,不战自溃。倭贼得手后,合兵攻击黄钏,黄钏腹背受敌,正面之敌稳住阵脚后,极力反扑。黄钏三面被围,部队阵脚大乱。此时,有部下劝其趁乱逃跑,免遭不测。黄钏执剑叱道:“死亦死在此地。”奋勇向前与敌搏斗。贼兵蜂拥而至,终因寡不敌众,黄钏被俘。

7

黄钏从容坐在大树下。倭寇知道他的身份后,先是胁迫他投降,黄钏愤然站起,厉声斥道:“黄大夫还不知道世上有投降二字。”倭寇见劝降不成又许他出金赎身,说:“只要你拿出一千两金,就放你回去。”黄钏昂然大笑:“你不知道黄大夫不爱钱吗?”继又骂道:“你们死在旦夕,还要钱干什么?”贼寇老羞成怒,把黄钏衣服剥去,活活寸斩而死。黄钏时年47岁。

事后朝廷按其功绩,追赠黄钏为浙江布政司参议。并奉旨“春秋崇祀”,世代纪念。刑部尚书王世贞为黄钏作《墓志铭》,赞曰:“公死倭事,则益慨然,想见其为人。”王世贞还题赠“浙闽两祀”牌匾,朝野悼念黄钏诗文也不少。明代诗人王世懋的悼诗写道:“忆昔东南几陆沉,闻君死事涕沾襟。城头落月残军色,海上寒涛烈士心。百战膏原臣力尽,千秋遗庙国恩深。已知青史留生气,何必孤儿备羽林!”温州府建祠纪念。他的老家福安,人们一直在传颂着这位抗倭英雄的事迹。黄厝祠堂建起黄钏纪念馆并耸立黄钏铜像,供人瞻仰和祭祀。

宋理学家黄幹乃黄钏先祖,家学传统的传承和影响,黄钏从小聪慧,喜读诗文,特别喜欢岳飞的《满江红》,崇拜岳飞的精忠报国。他能文善武,会写一手好文章,留下《堕樵集》《归娣集》等文集。黄钏年轻时赴温州任职,离别家乡,思亲心切,曾写了一首饱含深情的《念母》:“母健凭谁问?关河信使稀。斑衣魂梦数,霜鬓岁时违。毛檄情何已,颜瓢事岂非。白云闽海曲,瞻望苦依依。”黄钏对家乡美丽景物更是历历在目,刻在心中。在《村夜》中他写道:“寥廓江村夜,孤打坐短篷。蛙声微雨后,月色淡烟中。击柝人初静,敲诗思未穷。孤鸣何处雁,嘹呖独随风。”面对倭寇的疯狂进犯,临上阵他以诗明志:“览镜徘徊老我成翁双鬓白,挥戈慷慨平生许国寸心丹。”果然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掷地有声的肺腑之言遂成了千古绝唱!英雄以身殉国,慷慨就义,草木为之含悲,天地为之动容!

“闽越于今日用兵,睢阳为鬼亦如生。但逢雨雨风风夜,人见亲提铁骑行。”数百年来,斗转星移,世事更迭,可人们一直没有忘记黄钏这位抗倭英雄。

责任编辑:卓金芳

关键词

黄钏 倭寇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