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闽名区”,那地方就在福安
宁德网消息(林耀琳)省作协会员郑望潜心撰写的《瓯闽谜踪》,日前已脱稿。这本书,既是文化耕耘者默默奉献的一道佳肴,也是对一方山水历史与文化的探索。作为报社的老同事,我有幸提前读到这本书,展读过后,深受启迪。《瓯闽谜踪》确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提及“瓯闽”,今人已经比较陌生了。所谓“瓯闽”,即浙瓯江流域、闽东南一带最早的称谓。福建最早见诸记载的地方志,其书名就叫《瓯闽传》。据考,《瓯闽传》编修时间不晚于晋代。由此可见,瓯闽历史的悠久。
古时,闽山浙水本无边界。《吕氏春秋》说:“东南为扬州,越也。”瓯闽,原古代部落,百越的一支。《史记》描述:“越王勾践世家”,夏禹的后代。据说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很可能就是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商、周、秦、汉时期,百越族已经逐渐形成“东瓯”、“闽越”、“南越”、“西瓯”以及“雒越”(骆越)。从“禹划”到“秦封”,直至汉代册封闽越王,“无诸汉雄长,建国瓯闽隈”。晋隋而唐,春秋缱绻,留下几多史迹、几多喟叹。至宋朝,瓯闽一带是主要的产茶区,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所以,宋徽宗著述的《大观茶论》里面才会有“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词句的加持。中国的文人们延续着以文章为山水景物立名的传统,唐诗宋词不泛“瓯闽”的辞赋。譬如唐朝那个“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孟浩然,在《除夜乐城逢张少府》里有“云海泛瓯闽,风潮泊岛滨。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的惊喜;又如宋朝那个“有言皆为国,无日不忧民”的王禹偁,在《送郑褒归闽中》也留下“褒也瓯闽士,文高行益修”的感动;再如“踰瓯闽而南,皆百越之地”; “常闻禹穴奇,东去窥瓯闽” ; “挥手谢秣陵,举帆指瓯闽” ; “有生不可诀,行行过闽瓯” ; “洛州良牧帅瓯闽,曾是西垣作谏臣” ; “ 南望瓯闽连海峤,北归吴越过江乡” ; “余思去夏还瓯闽,温风赤日争陶蒸”…… 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传世诗篇,已成为人们对瓯闽的特殊记忆。
“自古瓯闽国富雄,南琛不与职方通。江流禹划纵横外,山人秦封苍莽中。逐鹿兵还神器定,屠龙人去钧台空。海门日落潮头急,何处繁华是故宫”。斗转星移,年世更换。素有“瓯闽名区”盛誉的“黄崎镇,雾失瓯闽任茫茫,试问“唐榷务”安在?古都南京雨花台制砖取土掘出一古墓,虽因年深日久,字迹驳落不能全认,然能辨识:“大哉瓯闽,雄冠百越”字迹。墓志漫漶:“海上黄崎,波涛为阻。审知祷于海神,一夕风雨,震击开为港,唐帝赐号曰‘甘棠港’。”这一段文字,把“瓯闽”、“百越”、“黄崎”、“甘棠港”关联起来,似乎令历史深处的真相“活”了起来。唐末,王审知拨款、征集人力炸凿巨石险滩,拓宽“唐咸通中置” 镇的黄崎航道。自港道改善后,船只进出称便,北通山东、朝鲜、日本,南达交趾、东南亚和西亚诸国,出现“人烟繁盛,舟船凑集”的局面。黄崎开浚后,前后兴盛了约半个世纪。甘棠港的海外交通与海上贸易,为北宋政府带来大笔商税收入,即所谓“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时光流转,多少繁华倾泻,幸而有人记取如烟往事,使得尘封历史深处的寂寞有迹可寻。比如清朝名相李光地在撰写《重修福安县学记》时,将“福安瓯闽名区也”付诸笔端,留下一段地标史料,续接了瓯闽时光的剪影。
《三山志》卷第六“地理类六·江潮”一节在“十一潮”程处记云:“西,官井洋港。西源出处州龙泉(按今属浙南地界),东流百里至斜滩(按今属寿宁县),过载首,合松潭溪、白沙镇(按一作溪),至廉首村;一出政和县界,经麻岭至缪(按今作穆)洋,三十里,至廉村(按今属福安市),会龙泉溪,南流为江。过甘棠港(按志书原注曰:旧有巨石,屹立波间,舟多溺覆。唐天祐元年[904年],琅琊王审知,具太牢,礼祷于神,将刊之。其夕,雷雨暴作,石皆碎解。迟明,安流如砥。昭宗诏褒之,赐号甘棠。神曰显灵侯。三年,赐德政碑。《五代史》谓:闽人私号,误)、黄崎岭。”
《礼记·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但是,由于古代史籍记载简略、语焉不详等原因,致使“瓯闽名区” 、“山号黄崎”谜一样不甚明晰,令人为探求真相而聚讼纷纭。鉴于此,笔者产生拂去“山号黄崎”历史蒙尘的念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补充有关史料,兼收并蓄整理出一本小册子。这本取名《瓯闽谜踪》的册子,撰写内容八部分:第一部分闽越国谜影。追溯早在一至二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闽东繁衍生息。探秘闽越国核心地带的古闽东,时光轮回的沧桑;第二部分罗江县谜失。从《宋书·州郡志》等典籍中觅迹,拨开闽东最古老县历史的流转云雾,考据罗江县迭代脉络与存废的变迁;第三部分“山号黄崎”谜团。通过对地理形胜、行政沿革等材料细致篦梳剔抉,钩沉黄崎古镇的地域风貌和浮沉起伏;第四部分甘棠港谜事。通过多维度勾连旧事逸闻与历史人文,呈现唐末宋初闽东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第五部分白石司谜痕。昔我故乡,讲述黄崎、白石司、下白石地名演变故事,从地名衍流,解读深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第六部分闽海道谜语。探寻“闽海道”村落海洋文化,通过地方风土人情的活态诠释,呈现瓯闽人家生存的历史与现实,体会文化的乡愁;第七部分海诗路谜恋。从唐宋诗词识读“渔光网影的家园”,俯拾风景名胜、名人乡贤、艺苑风采;第八部分非遗谜俗。通过一个个非遗传统密码,把民间、民俗技艺融入当代生活,动态印记“忘不了的乡愁”。
总之,悠然随性,以乡愁记录本真细节,不知能否捡拾一段流年光景,还原素时真面目。许多人类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往往会一点点地被岁月磨洗成碎片。笔者从浩繁的文献中淘取可资参考的“古瓷片”,拼成《瓯闽谜踪》,不揣浅陋,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多人士的关注与重视。谜者,言惑也!一些还没弄明白或难以理解的,仍需答疑解惑。至于历史上存在的不确切因素,或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或涉及专业的学术课题,有待专家做深入的探索。
梁启超先生曾慨叹曰:“吾研究中华民族,最难解者无过福建人。其骨骼肤色似皆与诸夏有别,然与荆、吴、苗、蛮、羌诸组都不类。”让梁先生困惑的“福建人”,其实是原住民,入闽汉人,海上来的其他族群不断融合的结果。福建在先秦是化外之地,古时中原汉族曾有三次大规模南迁,当地古越族逐步与中原来的汉族互相融合,成为汉族的一部分。福建的历史、地理、民风、民俗有其独特的地域因素,又存在着一些在黄河、长江流域已被冲没的汉族传统文化。所以,以闽越文化为基础,以中原文化为主体,融汇了海洋文化和外来文化,正是开放、包容、进取的鲜明特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是一个地域文化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根本所在,也是地域文化的价值所在。
寻觅瓯闽的寻觅,探讨瓯闽的探讨,思考瓯闽的思考。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的今天,深入研究瓯闽地域文化精神,无疑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与可借鉴价值。正是出于如此初衷,我对于探究《瓯闽谜踪》的工作,有了内在动力的自觉、自信。所谓自觉,是自觉对地域文化心存敬意,进而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只能致富,文化方能致强;所谓自信,是自信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尤其是对世道人心的温润净化作用。正如梁启超《新史学》倡言,历史学是“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
《瓯闽谜踪》目 录
序
一、 闽越国谜影
瓯居海中 闽在海中
闽山瓯水本无边界
禹划秦封闽中郡
勾践后裔闽越王
闽越东瓯为啥打仗
闽越国是这样消亡的
二、罗江县谜失
罗江县历史之谜
灵霍“趏”出的发问
陶夔在霍山留下背影
苍茫中回眸“白水郎”
大霍闽越之神秀
瓯闽之间“桃花源”
三、“山号黄崎”谜团
东南沿海隋唐风云
空海入唐 漂着地迷雾
坐拥北航中继港的黄崎
闽越之境 江海通津
谜一样的“古东洲”
“诸娘”与“唐夫”的传说
四、甘棠港谜事
王审知开浚黄崎航道
唐昭宗赐号甘棠港
灵显侯信俗流传千年
金陵古墓漫漶一段历史
“琅琊衍派”登第授官者众
宋名臣奏议甘棠港兴衰
五、白石司谜痕
画鹢争驰 长鲸弭浪
下白石无城七门官
海禁迁界的荒废与复垦
巴拿马金牌失落迷雾
闽东苏区海上秘密交通站
闽海抗战的最后一役
六、闽海道谜语
海岬籁尾 莆仙语岛
顶头古建 西洋风格
六屿浮岛 蓬莱仙境
行洋大获 海滩养殖
福屿福渔 沧海桑田
枕山面海 风水畲寨
七、海诗路谜恋
薜令之:《太姥山》
王十朋:《夜宿双岩寺》
文天祥:《长溪道中和张自山韵》
谢肇淛:《宿黄崎镇》
附:历朝古典诗词录
八、“非遗”谜俗
畲族绝技“起洪楼”
行巫跳神“奶娘行罡”
福船龙骨与水密隔舱
“泥乘橇”驰骋一段抗倭史
疍民河上咸水歌
开渔祭江扒龙船
后记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