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翔/红色土地分外香
三伏天的午后特别热。我们沿着富春溪往北,车过福安潭头,但见层层山坡李树如绿毯披覆,闪着清辉,泛起绿波,营造出“芙蓉国里尽朝晖”的“李都”清丽美景。进入棠溪古村,溪岸边傲然挺立的古榕,华盖蔽日,亮绿养眼,“历经多少沧桑事,依旧悠擎头顶天”,榕树顶着酷热营造荫凉的品格令人肃然起敬。
我们是去后洋村的。后洋是在重重山峦后面的一块小洋,要到这个村自然得盘绕连绵山峰,跃上葱茏十八旋。好在脚下是水泥路,路面虽不宽,然坚实。车子在山势陡峭、弯道多变的山道上旋转着,有惊却无险,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环山绕转也就到了。下车来,顿觉天气凉爽多了。
后洋地处高山的山坳里,四周山峰环抱。虽地处偏僻,因是闽东著名的老区村,却名声在外。这是我第三次来后洋,第一次是40多年前的1975年冬天,那时我在宁德地委办公室工作,随地委书记刘健夫同志从社口上山走到后洋,而后下山走到潭头。那天恰遇下雨,山陡路滑,很艰难地走了一整天。刘书记察看了后洋平整土地现场,对老区群众热火朝天劈山造地的壮举十分赞赏,还给村里协调了往潭头修公路的相关事宜。上世纪80年代,村里通了简易公路。上世纪90年代初,我第二次到后洋,陪陈挺将军回老家,就是乘车上山来的,将军对家乡百姓嘘寒问暖的深情厚意,我至今记忆犹新。
这次到后洋,一下车就觉得小山村面貌大变。原来逼仄的村口,建起了文化广场,环广场壁廊上张贴着醒目的宣传十九大精神的图文。广场边上是一块荷田,虽说已过盛花时节,星星点点的粉红花苞和卓然挺立的荷叶,给人“凌波仙子静中芳”的感觉,阵阵幽香在空气中暗动。莲田的上方便是层层梯式茶园,茶树、竹林绿接蓝天,把村子衬托得郁郁葱葱的。
文化广场东侧是新建的同心亭,几位老人正在亭里歇凉聊天,眉宇间不时泛起幸福感。亭下是刚刚兴建的同心湖,湖塘碧波荡漾,把周遭群山葱茏尽收其间,显现出天蓝、地绿、湖翠的美丽景色。村干部告诉我们,过一段时间,等湖沿廊亭建成后,不仅可赏湖鉴月,还可凭栏眺望远处青山绿水、高天飞云,让远色近景结合,大地美与村庄美融为一体,村里人眼光可以越过天际,投向更远的地方。
当然,村里最醒目的建筑物要数“三英纪念馆”。这座红顶粉墙的二层建筑是纪念詹如柏、陈挺和詹嫩弟三位革命者,展示他们革命事迹的展馆。
后洋地处福安西北部偏僻山区,“山高皇帝远”,旧社会里,这里的百姓受压迫更为深重。有压迫就有反抗。早在1928年春,因不满地主詹志如恃强霸占后洋山坪土地,青年农民詹如柏就带领民众与地主展开了长达半年的抗争。在革命志士、律师施霖的支持下,反动当局只好将山坪判还后洋。1929年2月,为要求释放在抗税斗争中无辜被抓的农民,詹如柏带领300多农民进城游行,迫使当局放出部分人员。詹如柏的大智大勇受到乡人赞扬,他的威名也迅速在福安北区一带传开。后洋村成了与柏柱洋齐名的福安革命的策源地。当年一北一南遥相呼应,推动着福安和闽东土地革命风起云涌,不断向前。陶铸、叶飞、曾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马立峰、施霖等革命先烈都曾在这一带浴血奋战过。革命低潮时,后洋村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摧残,全村460人被杀被抓和外逃的达200多人,全村54座房屋被烧仅剩4座,整个村庄变成一片废墟。
詹如柏后来成长为福安和闽东早期革命的杰出领导人,他建立了福安第一支秘密游击队,成立了福安历史上第一个工农政权——福安革命委员会,参与“兰田暴动”,组织全县最大规模的福安北区秋收斗争,给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让贫苦农民分田分地。被捕后,他拒绝敌人高官厚禄的收买,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于1935年壮烈牺牲,时年33岁。当年在闽东参与领导革命斗争的曾志说:“詹如柏与国民党豪绅地主不共戴天,对党的方针路线坚决执行,信仰坚定,革命坚决。”詹如柏的大哥詹如焕、弟弟詹如杖、詹宋书也为革命先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陈挺也是后洋人民的儿子。他1930年入党,参与“蓝田暴动”,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是我军的一员“虎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闽东第一位将军。
后洋青年詹嫩弟,1929年就参加反霸、请愿斗争,1931年春第一个报名参加贫农团,并加入秘密游击队,参加“蓝田暴动”,曾任闽东特委委员和中共福寿县委书记等职,领导开展轰轰烈烈的分田运动。1936年在“肃反”中被错杀,时年41岁。
后洋是个英雄的村庄,“三英”仅是这个村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的杰出代表。在革命战争年代,后洋这个小小的村落仅革命烈士就有32位,他们中最早的在1928年就参加革命,牺牲时最年轻的仅22岁。他们的名字高悬在纪念馆的英烈榜上,永远为人们所铭记。后洋村支持革命、为革命作出贡献的人就更多了,其中被评为“五老”的就有46户。在纪念馆情况介绍的结束语中,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后洋人力图通过这个展馆,让人记住这三句话,化昔日光荣为今天动力,同心建设美好家园。
在村头村尾的走访中,我们高兴地看到,这里的红色基因正在传承。为美化村容,建设同心湖,村民自发集资了130多万元。新一代的后洋人,靠山吃山,要让荒山献出更多的宝。后洋与社口之间横亘着一座海拔千米的甲峰山,山高路陡,人迹罕至。山场上稀稀疏疏地长着一些爪枝散叶、参差不齐的原生态茶树,没人理睬,成为野茶。当年革命领导人后代袁新文,放弃了北京生意,回到家乡承包了这片1000多亩的山地,目前已开垦原生态茶园200多亩。他按自然管理办法,对茶树只锄草,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任其自然生长,制出的“百年老枞”茶,很受市场欢迎。随着茶叶的远销,后洋年轻人的创业精神也声名远播。茶叶是后洋的支柱产业,村民们正致力作好茶的文章,他们也希望有关方面能多给帮助扶持。
夕阳西下,沐浴在金辉中的后洋村,显得更加绚丽。这个在革命战争年代率先揭竿而起的山村,革命精神正在这里孕育起新的能量,英雄的村庄正在转身为“美丽的乡村”。正思忖间,一阵山风吹来,清新的幽香沁入心扉,“荷叶似云香不断”,还有茶香、泥土香,红色土地分外香!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