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老区·后洋村
金秋时节,和风习习。我们一行怀着崇敬之情,从福安市区出发,驶向潭头镇,沿着武陵溪畔,山路十八弯,驱车16公里,踏上革命潭头镇后洋村。一路但见稻穗金黄,溪流淙淙,秋茶绽绿,古榕参天蔽目,青松苍翠挺拔,香樟扑鼻,红花鲜艳,好一幅农民丰收的景象。
后洋村著名的老区基点村,地处潭头镇西北部,海拔380米,如一弯新月掩映在风景秀丽的洞宫山余脉,镶嵌于崇山峻岭之甲峰山麓,三面环山,毗邻寿宁县武曲镇,辖后洋、王沙坑两个自然村,和睦生活着詹、吴、袁等姓氏人家,全村现有341户、1336人,水田900亩,旱地1500亩,林地1300亩。
前往后洋村,一直是萦绕在我心中多年的夙愿。这是块红色的热土,老一辈革命家叶飞、曾志,革命烈士马立峰、施霖等都曾在这里浴血奋战过,该村革命烈士多达36名。据后洋村詹氏宗谱记载:其始祖五九公,乃周宁县豪阳秀严分长子豪公之后十三世孙八八公,为避战乱迁入福安六都垅底墙围里,其后百八公转迁丫头,百八公后代五九公于宋朝年间迁入后洋,至今繁衍39世。
车至村口,茶叶初制厂里机声隆隆,田埂上茶农们正顶着骄阳,肩挑茶青返回村里;稻田里村民们正忙着收割晚稻。电视剧《生死相随》詹儒柏的原型——时任闽东特委代理书记詹如柏,就诞生在这里。
詹如柏,原名詹寅(1902-1935年),自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7岁时进入私塾读书深得老师的厚爱,却因家庭贫困被迫辍学在家务农,帮助父母维持家计。1926年,他重获读书的机会,进入县城紫阳高小新制班学习;1928年,考入福州国学专修馆;1931年,他秘密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捐抗税斗争,成为闽东第一支革命武装,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共福安西北区委、区苏维埃政府。次年7月,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到福安组建“闽东北工农游击第一支队”,他成为首任队长,带领队伍进行多次武装暴动,狠狠打击了敌人,也引来国民党重兵围剿。1934年10月,任闽东特委代理书记;1935年1月,闽东红军主力撤出苏区后,由于叛徒出卖被捕,3月8日上午,詹如柏脚戴沉重铁镣,被绑在椅子上抬往刑场,一群反革命家属张牙舞爪地一拥而上,用剪刀、锥子在他头上、脸上、身上乱剪、乱戳,耳朵被剪掉,身上之肉一块块被剪下来,全身布满锥子的洞眼。两个多小时的残忍宰割,詹如柏体无完肤,鲜血淋漓,最后敌人用一把尖刀刺入他的胸膛,一颗不屈的心脏停止了跳动。33岁的年轻生命,为革命事业永远定格在赛岐镇黄土岗上。
村前新建的“三英纪念馆”,雄狮守卫,翠柏葱茏,绿树环绕。拾阶步入,闽东第一位开国将军陈挺、革命先烈詹如柏、詹嫩弟三尊塑像,顿时映入眼帘,栩栩如生,庄严肃穆;那红底铭刻“永垂不朽”36位烈士英名金字的牌匾,赫然醒目,铭记着老区人民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为革命事业付出沉重的代价:全村460人被杀被抓和外逃者高达200多人;54座房屋被烧毁仅剩4座,整个村庄变成一片废墟。
后洋村亦是陈挺将军的故乡之一,他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参与“蓝田暴动”,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身经百战,屡建奇功。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后洋村红色文化深厚,革命先烈不胜枚举。詹嫩弟,曾任闽东特委委员、福寿县委书记,1895年5月出生,34岁那年开始跟随詹如柏参加贫农团、加入秘密游击队和中国共产党;在“兰田暴动”、攻打溪尾反动民团等战斗中战功显著;后任中共福寿县委委员、县委书记等职,1936年2月,在“肃反”中被错杀;解放后平反昭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走进革命先烈的故乡,漫步平坦整洁村道,民风淳朴的村民,提起他们的革命事迹,人人倍感自豪,说不完、道不尽,他们为闽东、为祖国革命事业所作的卓越贡献,和不朽的功勋。
如今,这块红色热土正勃发生机,老区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踏着先烈的足迹,规划建设美丽乡村,那三英亭、那苏区文化广场、那拦河坝、那荷花池、那幢幢楼宇新房,无不彰显新村的美丽。他们还凭借优越的地理气候,大力种植茶叶,发展茶园1200多亩,成为该村支柱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福云六号”、“福云七号”均在后洋村率先推广种植,茶叶加工和销售迅速壮大,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临近中午,骄阳放射光芒,大家依旧沉恋于山村美景中,迟迟不肯离去,深深祝愿后洋人圆好发展梦,迈开新步伐,做好茶叶生产这篇文章,让山更青、水更绿、人更美、村庄更靓丽。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