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六十载 壮哉闽东红旗渠——写在纪念福安茜安水利建设60周年之际
茜安水利源头库区 吴庆堂 摄
宁德网消息(王东东 茹捷)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福安茜洋溪名声不显,却因一项水利工程有了大作为。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项水利工程——茜安水利,在福安兴修水利的历史上铸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60年过去了,时至今日,茜安水利仍然发挥着灌溉、供水、排洪等重要作用,哺育沿岸万亩良田,恩泽十数万百姓。
站在茜安水利的渠首旧址上,眺望横卧于茜洋与坑边之间一条长124米、高2.8米的拦河坝,将茜洋溪在此分流,溪水被引入与水坝相连的一座三孔水闸,缓缓注入一条宽约8米的人工渠,清碧渠水悠然而去。
坝旁一道三角石碑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的种种辉煌——
“福安人民志气高,样样工作逞英豪。翻山越岭不叫苦,手提铁锹开河道。叫那高山低下头,让那河水改了路。茜安水利凿通了,造福后代万万年……”轻抚石碑上面历史的风尘,字里行间中,依然渗透着那股战天斗地的气势。仿佛又回到了60年前那热火朝天的场面:一万多人你追我赶,处处红旗飞舞,银锄闪动,铁锹迸出火星,劳动号子震天响……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交通不畅、缺乏机械的条件下,勇敢的福安人民举全县之力,用手推肩扛,不讲条件,不计酬劳,鏖战150天,凿渠65公里,创造了当代愚公移山的神话!
壮志凌霄
开山劈石造天河
时光回溯到1956年。那一年福安遭遇了罕见的大旱。
“那年,好几个月没下雨,地都干裂了,庄稼颗粒无收。家里什么吃的都没了。实在没办法,母亲和父亲只能带着我和姐姐到外地去投奔亲友……”赛岐镇狮子头村村民陈成金回忆。
在1958年之前,旱灾对于福安市溪柄、赛岐、湾坞等地群众来说并不陌生。
在一份当时福安县向省里申报水利项目的材料中写着:“溪柄等4个区十个公社土地肥沃,为我县主要粮食产区。但因为水源缺乏,历来受旱严重,农业生产不稳定,解放后,除1952年外,其余年份均遭受不同程度灾害,一般减产三到五成,严重时绝收……”
守着肥沃的农田,却必须靠着老天“赏饭吃”成了当地群众最大的无奈。一到枯水季,形式多样的祈雨活动,是各村延续多年的传统。热闹非常的祈雨场面背后,是早已被烈日晒干的眼泪。
“其实,溪柄、赛岐的水资源并不匮乏。赛江重要支流的茜洋溪便流经溪柄等乡镇。但由于没有系统的水利工程,丰富的水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在福安水利系统工作了一辈子的85岁的陈华瑞回忆道。
必须改变这一现状。1958年,一场水利工程攻坚战打响——茜安水利工程开工建设。渠首位于溪柄镇茜洋村,渠尾终于湾坞镇深安村,全长65公里水渠通过将茜洋溪水引入溪柄、赛岐、湾坞等地重要产粮区,以解决当地用水难的问题。
“那是一场举全县之力开展的战役。”陈华瑞老人告诉笔者,在当时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要想修建一个这样大型的水利工程,难度极大。
但困难压不倒顽强的福安人民。来自福安全县各区数百支攻坚小队、一万多人,硬生生用锄头加簸箕在崇山峻岭中唱响了一曲“抗天之歌”。
虽然已年近古稀,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溪柄镇茜洋村吴雄慧老人至今仍历历在目。
1958年,身在外地的他,听说茜安水利工程开工的消息后,走了一周多的山路赶回了家乡。沿途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令他热血沸腾。家门都没踏进,他便赶到了茜洋村施工大队报名。
茜洋村工段、林炉村工段、下塘村工段、深安村工段……整整5个月,从项目的起点到终点,他和队员们全力奋战在一线,只为了项目能够尽快完工通水。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吴雄慧和队员时常为了能多挖几米渠道,以星空为被,以大地为席,枕着锄头柄,酣睡在工地;手磨破了,就绑条布继续干;鞋子穿烂了,就光着脚奔波在山间……
全靠人力的施工,各种风险必不可免。在一次搬运巨石的过程中,吴雄慧脚下一滑,脚骨错位,被抬下了山。
看着空荡荡的工棚,吴雄慧哪躺得住。20多天后,刚能勉强行走的他便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工地。
在吴雄慧的记忆中,最让他自豪的便是无论在哪个施工点,象征着“战斗力”最强的表彰红旗始终飘扬在小队的工地上。
不仅是青壮年,溪柄、赛岐、湾坞等地的老人和妇女也自发组织起来。有把力气的就扛上锄头一起干,体弱的就在家里烧水做饭,为建设者们做好后勤保障。
“当时有30多人住在我家里,楼上楼下都挤满了。我负责烧水蒸饭煮菜,清晨三四点钟就要起床准备早饭,天微微亮时,他们就要出工了。”现年87岁高龄的茜洋村民郭月团回忆说,仅茜洋村当时就驻扎了2000多人,再加上本村的劳力,每天有3000多人奋战在茜安水利茜洋段。
谁说女子不如男。当时,27岁的茜洋村民郭秀玉将两个均不足4岁的幼儿托付给家中老人后,也加入到施工中。体重不到50公斤的她,咬牙挑着50多公斤的沙土穿梭在工程现场,肩膀被压得浮肿了,就抹些土制草药,第二天依然准时出现在工地上。
正是有着无数像吴雄慧、郭秀玉这样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建设者,茜安水利工程仅仅不到半年就全线竣工。12月竣工的那天,欢呼声响彻项目沿线。
活水浸润
百姓安居产业兴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需、生态之基。
正是得益于茜安水利,引来了“活水”,保证了灌区内农业的丰产和高产,灌区粮食从当年平均亩产255公斤,提高到1972年的498公斤,增长95%,1980年又提高到600.5公斤,比1972年增长38%。“这是一条‘活龙’啊,自从茜安水利修建以来,哪怕遇到几次大的旱情,村里再也没有出现过缺水的情况,乡亲们都能旱涝保收。”溪柄镇立峰村的村干部说。
不仅仅是农业灌溉,60年来,茜安水利历经多次续建、扩建、加固、改渠,不断被完善改造。2004年,合计6.2万亩的茜安灌区被纳入《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设规划》建设盘子,列入2008年度实施计划,2013年,茜安灌区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竣工通过验收,由此,茜安水利成为一个集防汛抗旱、农业灌溉、水利发电,居民饮水、工业用水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百姓安居,产业兴旺,因为水的浸润。
近年来,湾坞半岛新兴产业快速集聚,大唐火电、青拓集团等一大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千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与此同时,赛岐小城市建设方兴未艾,湾坞不锈钢特色小镇正在崛起,保障这些区域的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成了重中之重。
2011年12月,福安市动工建设湾坞供水工程,依托茜安水利,从溪柄茜洋溪引水至湾坞自来水厂,缓解该区域发展用水之“渴”。然而就在工程即将完工前夕,福安遭遇罕见旱情,原本供应湾坞日常工业用水的两个水库库存纷纷告急,用水进入倒计时,情况十分紧急,一旦停水,将对园区企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经济损失无法估量。湾坞供水工程成了救命的稻草,为了保障工程及时完工,大唐火电主动派出技术力量,全程参与供水工程设备最后的安装和调试,终于赶在水库干涸前,从茜安引来了“活水”。
“当时的情况真的很紧急,直到供水工程启动那天,两个水库库存合计仅够一周的用水。”福安市农村供水管理处副主任陈文朝作为亲历者,对当年的事依然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自从供水工程启用以来,湾坞再也没有遇到限制用水的情况。
“水是工业的生命线,稳定的供水对千亿产业集群发展极为重要,目前,湾坞的日常用水量是7万多吨,其中1万吨为生活用水,6万多吨是工业用水,随着又一批在建项目投入使用,未来还要增加4万吨的日常用水,这些都要依靠茜安水利提供。”湾坞镇副镇长林其章说。
“60年的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茜安水利从初建时的百废待兴到而今的欣欣向荣,这其中灌注着几代福安水利人的努力与艰辛,它为灌区三个乡镇的防汛抗旱事业及安全饮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支撑和促进了福安市下半区经济社会发展,为福安市水利事业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勋,也见证了福安水利事业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它所孕育的茜安水利精神已成为一种象征,引领着茜安人努力拼搏,走向未来。”茜安水利管理处党支部书记丁榆明说。
责任编辑:陈娥